亞洲有什麼代表性的區域?不是日本和韓國,人家早已自由、民主、均富,脫亞入歐成功,進入西方陣營了。亞洲令人聯想到菲律賓、印尼、緬甸、孟加拉國、巴基斯坦這些名字,在一個華貴的商場,絕對不是LV、Chanel、Prada、Gucci這一個檔次。
香港人是很現實的動物,中國人也一樣。價格品牌,一擁在手,多少錢,即刻心中有數。英超聯、歐洲盃、世界盃,在全世界,衞星轉播權都賣錢,因為英國、歐洲、美國,在市場上,才是值錢的品牌。
「亞洲」本是很過時的地緣政治名詞,人望高處,今天都講「亞太」(AsianPacific):「亞太」比什麼亞洲,視野廣闊,胸襟遠大,因為亞洲是內觀的(Inwardlooking),只看到蒙古、阿富汗、印度一塊貧瘠的內陸;亞太卻是外向的,對着藍色的太平洋、美國、加拿大、澳洲,還有最近礦災救人成功,國家地位提昇的智利,都是亞太國家。
香港如果辦「亞太運動會」,能夠連着美國、澳洲、日本、南美洲一起「互動」,香港就Upgrade了,就像走進一個雞尾酒會,滿座衣冠,都是哈佛、牛津、東京帝國大學的高材生,任職Citibank和太古,你與他們混混,你就有面子,但場子若是天水圍街坊福利會主辦,就是另一回事了。
道理就是這麼簡單,香港人不想辦亞運,為什麼,特區政府心裏明白,裝什麼蒜呢?
香港特區想申辦亞運,民間一片反對。
四百五十億砸出去,收不回來。從一個錢字看,完全是賠本生意。
特區政府卻一反常態,說錢不是一切,要追求「內在價值」。「內在價值」是從美國人那裏抄來的,英語叫Intrinsicvalue。什麼叫Intrinsicvalue?西方文化,除了電腦、火箭、導彈,還講基督教的慈悲。博愛慈悲,就是Intrinsicvalue。
人家的「內在價值」,是實的;你把洋名詞抄襲過來,是虛的。中國人六十年來抄襲的一切與Intrinsicvalue有關的詞彙,像「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到「大公無私」之類,經時間考驗,都證明是吹水。
一個利字,沒有回報,那麼名呢?總有吧?辦亞運,也沒有名方面的得益。廣州辦完了,才輪到你香港這個「國際都市」來執二攤──亞運不是積桂蓮,廣州市也不是肯尼迪,而香港,更不是希臘船王奧納西斯,人家奧納西斯執美國總統的二攤,執成了文明世界的一段佳話。
亞洲運動會,「亞洲」不但不是一個名牌,而且還是一個惡劣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