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麗賢在香港時裝界近40年。
生活在不斷蛻變的圈子,時裝四季更替如大自然。她曾經是工商業界別裏的時裝模特兒,但不做廣告,不拍電影,不屬娛樂圈,「我哋唔係拍廣告嘅特約演員」。
72年進入美國時裝公司ThayerInternational當統籌,一年後升做初級設計師,79年擁有自己的設計系列。在半商業半藝術裏發揮創意與獨特性,衫上有JudyMann的名字,就如一篇文章、一幅畫、一首歌有自己署名。Signature代表風格與自主性,名氣大名氣小都代表自己。劉培基(EddieLau)與她的個人系列,七十年代末已在英國哈洛斯(Harrods)百貨公司出售。
設計生涯又快樂又沮喪
談及香港第一代本地時裝設計師,談到徐仁昌,提起唐書琨,她翻起數十年前的仰望,「張叔平、區丁平及WalterMa都跟佢學嘢」。在畢打行樓上開設高級針織店,衫上有「DAVIDSHEEKWAN」的名字,又在蘭桂坊開品味廚房。
「我賣衫畀NeimanMarcus嘅時候,佢(某某)都未出世。」文麗賢以自己的品牌打入國際巿場,九十年代是第一個進軍北京時裝零售的香港設計師,永遠向前,永遠不停在一點,「每一個設計師都希望有自己品牌,有咗自己品牌,就是噩夢嘅開始」。設計師傾向理想化,不懂生意財務,不要說變身大王國,要維持個人品牌都得艱苦經營,「張路路喺大陸開分店,都要做得好辛苦」。除非甘心被大財團買起,「華倫天奴、聖羅蘭俾人買咗之後,又要放棄好多嘢」。
又快樂又沮喪,又愛又恨,是她多年設計生涯的總結。「想通咗,其實幫人打工都係好。」她知道MarcJacobs也僱用香港設計師,由國際大百貨公司到名牌王國,大部份設計師都是無名的。紀錄片節目裏巴黎Chanel養着一班裁縫針黹師傅,星級總設計師KarlLagerfeld指指點點,天上的意念都由女裁縫們一雙手化為美麗衣裳,但Chanel是Chanel,衫上不會有設計師名字,「TomFord離開了Gucci,邊個仲會記得佢?」
保持競爭香港要國際化
她好想為默默耕耘的無名設計師平反,「香港不是只有VivienneTam、鄧達智,香港可以生存到今時今日,係靠做出口嘅設計師,默默為香港建立地位,令外國買家知道香港設計」。貿易發展局六十年代出版至今的本地時裝雜誌《Apparel》,紀錄逾40年進軍國際巿場的無名設計師作品。踏入二十一世紀,香港時裝亦重視中國內銷巿場,「要保持競爭力,香港一定要國際化,一定要行先」。不要自滿、不要發夢,這是較早一代本地設計師給新一代的忠告。
記者 冼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