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敲定谷文化產業經濟發展由重量轉重質

十二五敲定谷文化產業
經濟發展由重量轉重質

【本報訊】中國自金融海嘯後一躍為全球經濟增長引擎,然而居民收入增長未能追上經濟增長步伐,因此中共在17屆五中全會上提出,要在十二.五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增長」過渡至「發展」,意味透過調整經濟結構,重點改革收入制度及擴大內需,將經濟發展由重「量」轉為重「質」,由追求增長達標轉化為藏富於民,全力打造小康社會。 記者:陳韻妍

對比16屆五中全會提出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翻一番等具體目標,今屆五中全會卻欠奉,顯示中央刻意淡化GDP等發展數據,改為注重民生規劃,達至保障社會及改善民生目標,促進社會勞資和諧。
事實上,中國在十一.五期間經濟迅速增長,但居民收入佔國民收入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房價、生活必需品價格卻大升。
因此,如何使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便是十二.五的主要規劃,冀能將國富轉為民富,提升居民收入及生活質素,這樣才能擴大內需,真正實現消費市場而非出口及投資去推動經濟。

調整收入比重打造小康社會

摩根士丹利認為,雖然十一.五有涵蓋城市化、工業改革及改善公共服務等字眼,惟非首要任務,但十二.五明確指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及加快醫療衞生事業改革,加上聲明中多次堅持要擴大內需,反映中央希望改變經濟增長模式,讓居民嘗到藏富滋味。
美銀美林指,十二.五目標與該行預期相若,中央將會循5路推動小康社會,包括改變經濟結構、推動科研創新、改善及保證居民生活、建立節能環保社會及繼續改革開放。
大華研究部稱,今屆五中全會最有趣的地方是中央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藉此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反映中央決意透過發展文化產業,提倡國民教育,由過往令國民溫飽的目標,提升至提高國民心靈質素層面。
五中全會多次強調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認為,轉變包括消費結構、供給結構及生產要素三方面:消費方面,從過於依賴出口及投資,轉為增強消費對推動經濟的作用;供給方面,加強第三產業發展;生產要素方面,由過往過於依賴資源消耗,轉為透過技術改進及強化管理,提高勞動力質素來加推經濟增長。

大行對十二.五看法

大行:中銀
意見:改善就業,繼而進行收入改革;加強城鄉社會保障,加快醫療體系改革

大行:德銀
意見: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特別看好太陽能及醫療兩大行業

大行:美銀美林
意見:加快經濟結構轉變、提倡科研創新、保證及改善居民生活等

大行:大摩
意見:中央追求的是提高居民收入,擴大內需,讓國民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