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告白》同時間「見報」,同一天發生三樁同類型新聞,主角都是《告白》電影中的主群:a十四歲男孩,因為功課問題,常跟父母爭拗,當天被催促溫習後爆發,自困屋內揮刀要脅父母,兩個大人只好帶弟弟退到屋外,讓他冷靜。擾攘四小時,警方到場。b十一歲女孩跟同住照顧她的姑母爭執後報警指姑母毆打,繼而閉門墮樓,警方到場後發現樓下平台重傷的女孩。c兩個中四男生忽然在校內大打出手,老師說二人不是問題學生,操行中等,不明白為何毆鬥。先出手打人那位送院時情緒激動,須綁在擔架床上。
學海無涯現實版,戲劇化得令人窒息。這些孩子未夠年齡入場睇三級片《告白》,他們的故事,比劇本更入肉,假如相信網上橫飛的少年告白,電影就更顯得小菜一碟,只能滿足老餅的窺探欲。而港孩跟日孩,同樣囚禁於學校冷硬的高牆,從高牆出來,回到同樣冷硬的家,父母管教方式,跟監牢一樣。每天上學,就是懲教,課室是勞改營,專門欺凌同窗的,是監獄大佬。沒有暴力傾向的孩子在學校墊底,只要一有機會就抓緊反撲,一閃念,就會往極端邪惡不歸路方向走。《告白》讓人寒心,家長終於找到終極理由,禁止孩子上學,教育局控告家長,憑什麼?到孩子被迫到發癲殺死父母時,遺屬能向教育局和愛國教主孫明揚追討血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