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具上帝般權威性 - 楚寒

諾貝爾獎具上帝般權威性 - 楚寒

劉曉波榮獲諾貝爾和平獎這一全球最高榮譽,去年高調祝賀高錕獲諾獎的煲呔、對下屆特首正四處暖身的梁振英面對記者提問時均突然間啞語了。經歷過選戰洗禮的民建聯副主席劉江華的回答是:「和平獎是要對世界和平有貢獻,我暫時看不到劉曉波有甚麼貢獻。我要了解一下,可能是我不知而已。」

人權與和平不可分割

根據諾貝爾的遺囑,評選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宗旨是「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諾貝爾遺囑中沒有提到人權,這跟諾貝爾身處的十九世紀的時代背景有關,當時的世界尚是歐洲議會和平思潮佔據主流的時期。諾貝爾逝世於一八九六年,他身後二○世紀的人類社會,已經越來越意識到人權與和平是不可分割的了。
二○世紀上半葉極權主義登上歷史舞台,同時爆發了史上空前的兩次世界大戰,促使戰後國際社會開始反省綏靖政策的歷史教訓─姑息暴政將會給世界和平帶來巨大的災難。諾貝爾委員會進而豐富、重新定義了對「和平」的解釋,也就是國家之間或一國之內的衝突,只有在保護個人自由的法治框架內解決,才能達到真正的和平。諾貝爾的生前好友、法國文豪雨果主張「以博愛促進和平」,決不要低頭屈膝的和平、專制下的和平、王朝下的和平。
諾貝爾和平獎自從於一九三五年頒給納粹階下囚、德國記者奧西埃茨基以來,到二○一○年頒給劉曉波,如今已經是第七次頒給對抗專制政體的異見人士了。如今,劉曉波和奧西埃茨基、馬丁.路德.金、昂山素姬、曼德拉等人一道,載入人類史爭取人權、自由和公義的光榮名冊之列。
當今的中國社會正是雨果所說的「專制下的和平」。中國經濟在全球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但中國政治體制的專制性和非理性,卻讓中國醞釀着社會動盪的危機,制度性的腐敗和人權災難越演越烈,民眾的抗議和群體性事件與日俱增。這樣一個坐在火山口上的國家,同時擁有核武器、潛艇乃至航空大國的軍事實力,具有令人擔憂的全球性的破壞力和巨大威脅,這也是諾貝爾獎委員會本年度將目光投向中國的重要原因。

中國和平世界才和平

恰如諾貝爾獎委員會所說,劉曉波是「中國境內為人權奮戰的眾多人士中,最出名的象徵」。劉曉波以他二十多年來爭取人權和民主的不懈努力和付出的艱苦代價,已成為中國境內代表現代政治文明理念、和推動中國體制革新所需的實踐勇氣的標誌性人物。諾貝爾和平獎發出一個訊號:中國能否通過和平方式重建政治文明,攸關全人類的前途命運;只有中國和平,才有世界和平。
肇始於二○世紀初的諾貝爾和平獎,百多年來已經成為全球最具公信力的獎項,甚至擁有「上帝般」的權威性,它因此代表了文明世界的價值取向。雖然諾貝爾和平獎也出現過爭議,但在公元二○一○年,諾貝爾獎評委會決定頒予劉曉波和平獎極有可能成為該委員會最重要、最具歷史影響力的決定。且讓我們將目光投向未來。

楚寒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