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內地學者認為,《環球時報》報道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的民意調查別具意義,雖然調查可能存在引導性,但另一角度看,報道可令更多人知道劉曉波。而事件背後也反映,全國媒體被「禁聲」時,《環球時報》可仗着背後有《人民日報》撐腰,公然違抗禁令。
出位報道搶佔市場
「《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竟然發表對劉曉波獲諾貝爾獎的民意調查?太好了,這很有意義啊,他們一直人氣很旺,錯誤地理解了他們的『人氣』是真正的『民意』,這不奇怪。」內地學者楊恆均分析,《環球時報》一直認為自己很有民意基礎,但這只是一種變態的訊息不公開基礎之上的「民意」,也是一種「被扭曲」的民意。
楊恆均還指出,內地的傳媒禁令多由中宣部發出,而不是來自最高層中央政治局,有些禁令甚至只來自中宣部下轄的國新辦,由於人民日報社和中宣部同屬部級,故有膽對禁令不加理會。官方媒體的違禁,或能調動整個改革氣氛。另一種理解則是,報章只是為搶佔市場而做出位報道。
有內地傳媒學者表示,《環球時報》多日在抨擊劉曉波獲獎一事上,與新華網及外交部等口徑一致,該報發表民調只是為官方言論提供支持,應該是受上級指示而做。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