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起做家務 戒甩公主癮

3歲起做家務 戒甩公主癮

「嬌生慣養!妳有公主病!」、「乜都唔識做,你係港童呀?」近年這類標籤化的批判不絕於耳。責難之餘,可有想過父皇母后的教養方法亦是病原之一?加上皇宮內多有工人貼身照料,小朋友無「病」至奇啦!

記者:張文蕙
攝影:陳盛臣
Model:朗朗、Fanny

3歲開始 訓練責任感

香港心理輔導中心創辦人黃永耀博士表示,要訓練孩子懂得照顧自己、有責任感,必須從小對他們潛移默化,逐步建立一個良好價值觀。模仿是兒童的學習必經路,父母以身作則極為重要。父母若把所有家務都推給工人處理,丁點工作都不願負責,甚至對傭人沒禮貌,小孩只會有樣學樣。
黃博士指,家長可於小孩3歲開始在家事上訓練其責任感。由於孩兒年紀仍小,父母此時需從旁給予大量的協助。兒童時期最重要是自信心的建立,家長說話要非常小心,語言暴力如:「少少嘢都做唔到?」、「生嚿叉燒好過生你!」均令小孩感到挫敗,試問學習做家務時沒有愉快的感覺,他們又怎會有推動力做下一次?

a.孩子做家務,可從簡單地處理個人物品開始,例如清洗毛巾。

b.清理桌面等簡單工作,亦可訓練小孩對個人整潔的正確態度。

c.執拾個人書桌亦可訓練兒童的自立性。

d.執拾衣服可訓練小朋友對分類的認知能力。

e.3、4歲小朋友已可學習清洗杯隻。

六歲起 處理個人事務

六歲以後的孩童可以開始學習處理個人的事務,例如完成功課後執拾課本、整理書桌、清洗杯隻等。但家長必須有耐性,不可同時間給予一大堆訓練,亦不要期望孩子能完全獨立。黃博士補充道:「講解家務程序時必須極為仔細;搬椅子、站上去、開水喉這類成人重複過十萬次的動作,亦須向兒童耐心說明。」家長於這個階段可較前期多一點放手,鼓勵仍然是需要的,但當兒童做錯了,也可告訴他們應該怎樣做好。而十一歲後的少年應開始訓練做成人,家長可透過訴說人生故事,討論新聞、電視節目等,進一步建立兒女正確的價值觀;當學會明辨是非後,亦較易了解自身責任感的重要性。

■黃永耀博士指出,要訓練孩子的責任感,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

懲獎制度

小朋友到了一定數歲,若不肯接受訓練,甚至不願料理個人事宜,家長應怎樣?黃博士說:「父母可以適量利用懲獎制度,獎勵不要過份貴重,亦不鼓勵於懲罰時扣錢。兒女11歲以下可以給多點規條,嚴格一點,11歲後父母應少一點出頭,讓他們明白對自己負責的重要,承擔後果,接受應有的懲罰。」

自己的事自己做

始動輔導及發展中心資深輔導員冼文康認為,教小朋友做家務時,必須了解當中的目的,而並非要替父母幫輕家務,不要期望他們做得很好,主要目的還是令孩子感到有成就、有承擔的感覺。
初期的訓練,小朋友可以先做關於自己的家務,如摺叠他們被鋪、掛起校服、每天清洗自己的小毛巾、杯子或執拾自己的書桌等,這亦可學習到自立性。六歲以下的孩子在執拾玩具、衣服時,甚至可以訓練到認知能力,練習分類。

■孩子參與簡單家務如擺放碗碟,家長應公開感謝其付出,以增加他對家庭的歸屬感。

公開讚賞 增歸屬感

冼生表示,六歲以上的兒童亦可以參與家庭事務,如飯前擺放碗碟、抹桌子、洗米等簡單任務,事後在家人面前公開讚賞,感謝其付出,更可令他們對家庭增加歸屬感。不過,一些較危險的家務如抹窗、近火煮食等都對小孩不太適宜,家長須衡量並小心分配。

養寵物添責任感

此外,冼生又提到小孩約十歲時可透過飼養寵物去訓練責任感。家長或可與小孩約法三章,要孩子達成協議承諾照料寵物,若最後做不到,他亦了解到錯誤,因為他違背了承諾。冼生補充,家長宜選擇較易飼養的動物如金魚、烏龜等,這樣孩子會較易完成任務。小孩從對他者的照顧中,更可以領略分享的樂趣。

■飼養寵物可訓練孩子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