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衣工人流水作業,要眼明手快,完全失明的人,怎麼可以做車衣工人?她卻做得到。十多歲已完全失明的邱苑玲,雖然失去視力,不過其他感觀超強,可以如常人般車衣,而且速度快得驚人,「一日車好5、6件衫,布袋可以車超過150個」。
苑玲6、7歲時視力開始轉差,上課看不到黑板上的字,後來證實患上青光眼,視網膜慢慢萎縮,原因不明。當時她日間仍勉強可自行活動,黑夜降臨,便需要別人照顧。1977年復活節,是她親眼看見這個世界的最後美好回憶。海洋公園剛開幕不久,「二哥帶我去搭纜車,下面海景、小路上有樓梯級都仲望到」。
不容於主流學校,父母送她到心光盲人學校寄宿。轉校後她反而更有興趣上學,因心光着重實用課,一周有六課木工及金工,「我讀書唔得,但勞作手工一向係強項」。苑玲1986年中三畢業,當時已經需要盲人枴杖輔助,其後她入讀職業訓練局前身的技能中心學車衣,鍛煉出一手好車工,「嗰度唔畀輔助器具你,冇大頭針定住啲位,要你由零開始,砌成件衫出嚟。」
二十多年僅工傷一次
1988年她進入盲人工廠當車衣工,一日工作八小時才賺得50多元,最無奈是甫入行,前輩已指她「入錯行」,因當時本地製衣廠開始北移,很少年輕人選擇這個夕陽工業。慣與黑暗為伍,何懼夕陽?反正也沒其他手藝,便繼續工作,經歷本地製衣業由盛轉衰。「當時主要車『蛤乸衣』(制服),港燈、中電、生力啤、嘉頓都係我哋大客。仲有車布袋,畀滙豐裝錢同醫院裝衫用。」當時工廠約有50個車衣工,失明及智障人士各佔一半;90年代末港燈、中電等已不再落定單,工作量銳減,現時工廠只做一些「散單」,工廠車衣部13名車衣工,全失明人士剩她一個。
採訪當日,苑玲示範如何縫製一件「蛤乸衣」,「啲人唔信我自己可車到件衫,後來睇住我車,都要信。見到我隻手一路摸住個位,貼住車針一路車,覺得好牙煙」。只見她單憑雙手觸覺,把衣服的摺位縫得筆直,線圈用盡,她即時察覺並隨手更換,若非早知她失明,根本看不出與常人有異。苑玲技術如入化境,她說二十多年車衣生涯中,僅受傷一次,「自己唔專心啫」。
「唔好攞唔好嘅同人比」
理大張超雄夫婦也有找苑玲縫製衣服,「張Sir好有心幫我哋弱勢人士,車咗兩件風褸畀佢哋,唔同圖案嘅。」本地製造業無可為,苑玲現時日薪約150元,但她沒有怨天尤人:「我怨乜嘢啫?唔好成日攞啲唔好嘅嘢同人比較,多啲睇吓自己,喺香港其實已經好有福氣,如果喺深圳,我嘅遭遇唔係咁。」她強調會一直做下去,直至不能工作為止,「做乞兒又唔會有人畀(錢)我,肥屍大隻,都唔似啦」。
堅持工作,因為她不想終日閒在家裏,「唔想好似其他殘障人士,匿埋喺屋企,佢哋生活圈子細,融入唔到社會,有時諗嘢會好偏激,會有精神問題出現。」她與家人同住,沒有家累,也不想負累家人:「自己搵自己食,唔好理我搵幾多,起碼唔使全部伸手問政府攞,唔使令社會多個負累。」失明女工,志氣比不少健全人士高。
記者 張文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