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力度不足」背後的考慮

拆局
「力度不足」背後的考慮

特首曾蔭權發表施政報告時公佈連串壓抑樓價措施,外界普遍認為力度不足、遠水不能救近火,但政府認為,高樓價問題非如政黨、議員所說「落重藥」可以解決,因為政府必須考慮不少政治因素,而且特區政府也不可以獨自解決問題。

熱錢流入 政府無符

外界批評曾蔭權宣佈每年推出2萬個私人住宅單位,明顯力度不足,連前任特首董建華提出每年3.5萬單位也不如。但政府中人指出,董年代那一套壓抑樓價措施已證明不可行,而且政治上港府除了要考慮未置業市民的利益,已置業者的利益也不能忽略,一旦樓價硬着陸,重演當年大批業主淪為負資產局面,對社會穩定及經濟的打擊同樣嚴重。
對於大量熱錢流入香港樓市,官員稱其實與香港實行聯繫滙率無直接關係,反而是因為人民幣滙率強勁,「佢哋用人民幣嚟香港買樓,幾乎等於打八折」,特區政府也明白此問題,所以將買樓剔除出投資易民計劃以外,但政府無法左右人民幣滙價上升。
政府消息人士仍相信,今次特首提出遏抑樓價措施,雖然短期內未必可以落實,從過去政府逐步推出措施阻止樓價大升的經驗,有關措施不用等到正式推出,相信已能發揮一定效力,「好似立法規管發水樓,其實唔使等真係立到法,市民知道遲幾年先買樓,可能面積更大更實用,唔使急住家買,可以等班發展商再開賣新盤,未必敢立亂開高個價」。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