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長蓋特納認為,若亞洲不合作,不讓本土貨幣升值,則「貨幣戰爭」將會爆發,後果不堪設想。若論以滙價為工具,美國其實是始作俑者。美國今年將舉行國會大選,各政客為籠絡人心,紛紛提出一面倒只對美國有利的政策。總統奧巴馬早前曾提出,5年內要把美國出口翻一番,因此舉國上下,莫不以壓低美元幣值,盡量推高他國幣值為大前提,盡情發揮,以致一時間各央行出現不協調情況,令11月的G20越來越重要。
金融海嘯後,美國消費者因消費信貸緊縮,以及股市、樓市下跌的「負財富效應」影響,進行了極大的「去槓桿化」,全球終極需求大幅下降,美國及歐洲各傳統消費國要求亞洲及新興市場刺激內需,無可厚非。但是事實證明,亞洲(除日本外)消費增長,在過去兩年內高達18%,與歐美及日本的零增長大相逕庭,亞洲的確有負起刺激內需的擔子。
美逼亞洲升值無助內需
中國GDP雖然進佔全球第二位,但是人均收入仍低,因此縱然中國人都大量消費,亦未必惠及美國的高技術及高端出口。反而,亞洲各中央銀行在作干預時買入美元,進而將此等美元買入美國國庫債券,令美國政府可大舉施行經濟刺激方案,振興美國內需,這個「華爾街方程式」可能較直接。現今問題是,各亞洲央行在干預後所得美元,不回流美國,而進入歐洲、加拿大,甚至澳洲等貨幣。美國政府應該對此等國家多作游說,推銷國債,而不是壓迫他們升值。
滙率盯緊美元的國家,雖然滙價隨美元下跌,表面上出口競爭力上升,但政府在市場干預,卻造成資金氾濫,引起通脹問題,故此,政府如何平衡通脹與滙價,所要考慮的本土因素,並不可一概而論。
美國標普500公司於上周三開始公佈業績,首幾家公司的業績都比市場預期為佳,引致美股延續第6個星期的升勢,市場風險胃納上升帶動美滙下跌。筆者雖然仍然看淡美元,但覺股市再大升機會不高,美股若出現回吐,帶動美元反彈,可於較低水平,再買入澳元及加元。
王良享
星展銀行(香港)財資市場部高級副總裁
王良享、丁世民、溫灼培、羅家聰及黃元山專欄,將於周一至周五輪流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