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MV=PQ - 利世民

利字當頭:MV=PQ - 利世民

我在臉書上留了這句:MV=PQ,看看金融海嘯之後,大家對貨幣供應學說的看法。可惜,這種沉悶的問題,只有孫柏文的一個回應:intellectuallybankrupt。
破產的,又何止一套學說這麼簡單?當年,聯儲局有能力在不削弱美元購買力的前提下,製造出科網和樓市泡沫;今天,美元大幅貶值,QE(量化寬鬆)對經濟活動一點作用都沒有。MV=PQ,本來的意思就是:當貨幣供應(M)增加,其他的因素不變,普遍物品的價格(P)或經濟產出(Q)也會相應改變;不同的學派,對P和Q在短期及長期的反應,亦有不同的看法。

V非constant 且變動甚大

過去的數據似乎反映,貨幣供應的增減,在長期跟經濟產出沒有多大關係;可是,長期的寬鬆信貸和發鈔,削弱貨幣購買力,普遍物品的價格在這環境下是長升長有。今次金融海嘯最特別之處,是當世界各地的央行都在增加鈔票供應的時候,竟然可以在短期P和Q都沒有增加。究竟發生了甚麼事?
千算萬算,大家就是沒有將方程式中的V一併考慮。教科書說,貨幣供應學說的這條程式,V,也就是貨幣在市場流轉的速度,基本上穩定不變;甚至有一段時間,學者索性將V當是一個constant。可是,金融海嘯的教訓說,V不單止不是constant,而且變動甚大。在08年整個金融業陷於完全失去互信的時候,V跌至史無前例的低位,所以無論央行發行多少鈔票,對方程式的另一邊影響也極為輕微。
近半年,世界各地財經市場大致回復正常。歐洲甚至有銀行以極優惠的條件,向雀巢等大企業批出大額融資。當V慢慢回到正常,央行卻趕不及收回之前大量放出去的信貸和鈔票,下個泡沫的規模,恐怕比之前的有過之而無不及。部份國家已經慢慢形成通脹預期,香港就更加是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牛市三期,大家準備好了沒有?

利世民
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