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自8月中氣勢如虹,帶動今次升市簡單歸納是資金及估值兩大因素。近日各大行相繼調高恒指目標水平至26000點樓上,但謹記這目標是明年底預測,不是今年底。經過一輪升市,電視所見經紀行散戶再次出現不問價追貨情況,新股期間又熱炒,經驗告之股民如癡如醉之際,正是好好檢討風險管理之時。
久違了的過千億成交連續數日出現,資金當然繼續主導後市。第二輪量化寬鬆啟動在即,根據高盛估計,聯儲局每加碼增購債券1萬億美元,標普500指數會升百分之8。環球股市是否已反映新一輪印鈔似乎顯而易見。
最終滯脹非通脹
更古怪的是,上周五伯南克演說明示了即將加碼救市後,熱炒的高息貨幣高位急回,美元反彈,更特別是債息不跌反升。
金融市場表現是否引證趁好消息出貨的定律有待觀察,但美國長債息率上升現象卻很值得研究。10年長債息率上周五升破兩厘半,30年長息更一度升破4厘,為14個月以來最大升幅。市場的解構是通脹預期升溫,但我恐怕若經濟活動仍然低迷,通脹預期最終的結果是滯脹。
更大問題是,債息升債價跌,美債市場沽家佔主導,這樣除非伯南克增購債券規模遠超預期,否則長息可能再有上升空間。聯儲局增購債券以推低長期利率之願望,未實行已落空。
美國中期選舉前,中美貿易關係是更大不明朗因素。外國傳媒所見,原來民主及共和兩黨的選舉電視廣告,均以抹黑中國作為賣點,大罵企業選擇往中國設廠令美國工人失業,又大罵國產貨充斥美國市場。慶幸是美國一再延期公佈貨幣操控國報告,顯示奧巴馬至今只是流於搞小動作,影響有限。
市場已出現不理性,央行印鈔更徹底改變了市場功能,金股滙市場已經不能再反映真正價值。股市可能繼續升,但風險只會與日俱增,要追貨,請三思。
胡孟青
作者為獨立股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