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透視:谷經濟4萬億又4萬億 - 郭小民

國策透視:谷經濟4萬億又4萬億 - 郭小民

中國在「十一.五」的最後一年,全靠4萬億(人民幣.下同)的刺激經濟方案,加上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準、工作要實的四大原則,穩住大局。「十二.五」這未來5年,中國面對外患警號難除,無論是貨幣或貿易之戰,烽火雖未起,但戰鼓已鳴。
外圍變數大,戰略要且戰且走,國內可控,因此,加快經濟轉型這老調仍大派用場,既可安內,又可暫抗外國掣肘,不失為權宜之策。

錢要慎用 勿資源錯配

五中全會未完,中央政府網站在周末刊登新華社文章,指近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研究制訂「十二.五」規劃建議時,明確提出要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着力點。內容與近日內地媒體報道類似,欠新意。反而本港有傳媒上周五率先報道,披露中國擬向戰略產業及內陸地區投資4萬億的新聞令小民大感興奮,4萬億又4萬億,若屬實,消息確令人振奮,但亦有不安。
以財政支持經濟發展非中國獨門秘方。金融海嘯後,各國大印銀紙,力阻經濟下跌。中國再注萬億,小民不見怪,只是希望慎用。報道未有詳細提到戰略產業及內陸地區投資內容,不過,相信與中央一直鼓吹七大新興產業相關;至於內陸地區投資,大家一定記得去年一個又一個區域經濟規劃面世,多到連小民也疑惑起來,到底誰是區域經濟的真命天子,全國舞動的多個區域經濟,部份發展重點類似,各省市仍以自身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出發,結果很容易弄出資源錯配。

穩內抗外 京要知進退

錯配,不能小覷。要知道,全球經濟復蘇之路非坦途,中國往後出口不見得順風,若中國自強之路不周詳,不但浪費資源及人力,資產泡沫續漲,亦增添銀行信貸風險。
報道提到的4萬億,亦令小民想起4萬億刺激計劃將大功告成,對勞工市場帶來影響,發改委研究報告早作預計,指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增加長期就業崗位560萬個,臨時工作崗位5000萬個。中金在今年6月時亦提到,中國明年勞動力供給可能增長逾3900萬,包括758萬的大學畢業生,近700萬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以及2500萬失去與經濟刺激計劃相關工作的臨時工。難怪,美國大唱本土有就業難的壓力時,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年初就回應中國亦有失業壓力。
知進退,為穩內抗外除沙石良策。
郭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