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關帝像出巡賀深水埗120年廟宇重開

海外關帝像出巡
賀深水埗120年廟宇重開

【本報訊】在本港有逾120年歷史、屬二級歷史建築物的深水埗海壇街武帝廟,經半年修復,昨舉行重建後首次迎聖大典,正式易名為「關帝廟」。百年廟宇重開,主辦單位更請來台灣、新加坡等地的多尊關帝像出巡亮相,吸引大批市民和旅客參觀。有華人廟宇委員會委員計劃每年定期舉行「關帝誕」,盼與「車公誕」和「天后誕」並列。 記者:王家文

由300人組成的「三龍九獅迎關帝」巡遊昨早從深水埗關帝廟出發,由兩條花式舞龍打頭陣,護送來自上環文武廟、廣州、台灣、澳門和新加坡的關帝像「起駕出巡」。九頭醒獅緊隨,其中三頭醒獅一直腳踏十餘呎高樁,寓意步步高陞,又示範一柱擎天採青表演。
巡遊歷時逾一小時,共有12項表演,包括由20多名小學生表演的《花擔提燈》巡遊等;壓軸是一條長達數十米的金龍,代表鎮守整個關帝團隊。巡遊隊伍途經南昌街和長沙灣道,沿途有數百人圍觀。市民胡女士專程帶同三名子女來觀賞,「小朋友最鍾意睇舞獅」,她在深水埗居住6年,也是最近才知悉該區有關帝廟。
開幕禮在楓樹街遊樂場舉行,該處搭建了臨時寶殿,並進行「陞座」和「上疏文」儀式,前者是恭迎關帝入殿,後者則念文告示上天。上月由洛杉磯來港進修的美國學生Chloe坦言,雖看不明白,但儀式富傳統特色,「廟宇周圍都是新樓,對比很強烈」。

深水埗海壇街武帝廟易名「關帝廟」昨日重開。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海壇街武帝廟。

兩條花式舞龍負責開路,恭請關聖帝君「起駕出巡」。

小學生穿起民族服飾,手提燈籠,演出《花擔提燈》。

計劃每年一次關帝誕

廟宇由武帝廟改名為關帝廟,身兼華人廟宇委員會委員的活動籌備小組主席盧維璋期望,打造關帝廟成旅遊景點,計劃每年舉行一次「關帝誕」,日子待定。
深水埗關帝廟於清朝光緒十七年(1891年)以前興建,原稱「協天宮」,是九龍區唯一供奉關帝的廟宇。今次重建斥資600萬元,加建嶺南派「四柱三間」的中式門樓及修復損毀部份。華人廟宇委員會將保留被拆去的木柱和瓦礫,以及舊匾額和關帝像等,安排在日後的博物館展出。
今次修復關帝廟,便特意邀請著名漫畫家李志清繪畫關雲長經典故事作壁畫,表達關雲長的故事。

青龍偃月刀是新添置的關帝聖物之一,將在廟內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