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藏天下錄:一捧雪原來是上河圖 - 張大春

張大春:藏天下錄:一捧雪原來是上河圖 - 張大春

《明史》和《張漢儒疏稿》曾記載「一捧雪」為明代一件很著名的工藝品,當時權相嚴嵩利用權勢欲將玉杯據為己有,使玉杯的收藏者莫懷古棄官隱居他鄉。直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河南新野縣文化館才收藏了這件重見天日的寶物。
傳世的諸多資料都說:「一捧雪」玉杯為白色,略透淡綠,口徑7釐米,深2.5釐米,杯壁厚0.2釐米。杯身琢有梅花五瓣,似臘梅盛開。杯底中心部分琢一花蕊。杯身外部攀纏一梅枝,枝上琢有十七朵大小不等的梅花,與杯身自然連在一起。玉杯的作者取「臘梅傲雪」之意,是把杯子裡盛着晶瑩酒汁的情景預想在其中,也就是說,斟酒之後,幽幽酒液凝波,光線折射,加上玉杯的剔透光潔,給人以內外粼粼,如冰如雪的感覺。
一九七八年經故宮博物院鑒定,「一捧雪」的玉料出自新疆和田專區的玉龍哈什河和哈拉哈什河上游的昆侖山,這就是有名的和田玉。
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就已經描繪人們在河中採拾玉石的情景。他指出:凡是玉石,都會映耀月色的精光,所以沿河取玉,多在秋天的夜裡。所謂:「明月夜望河候視,玉璞堆積處,其月色倍明矣。」換言之,採玉之人是沿河踏水而行,但見河上月光倍明增亮之處,便知道是玉石的作用。據說璞玉隨水而流,與錯離之卵石相混,還是必須靠採玉人的眼力辨認。採和田玉還有一個講究:多徵女子裸身沒於水而行之,相傳是因為「陰氣相召,玉留不逝,易於撈取。」
如今經由皮黃戲的傳播,《一捧雪》幾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這部傳奇在清乾嘉時代以前,恐怕也祇有蘇州人知道。梁章鉅在他的《浪跡叢談》裡就說:「《一捧雪》傳奇,他處少演,余唯從蘇州得觀,蓋即蘇州事,故蘇人無不能言其本末。」

戲曲《一捧雪》(又名《審頭刺湯》)的惡主角是權相嚴嵩之子嚴世蕃。靠父蔭與詐術得官,至工部侍郎,剽悍陰險、貨賄無厭,與嚴嵩共掌國柄,橫征暴歛,無以復加。可是他也好風雅,尤其喜愛蒐羅古玩奇物,著名書畫,在被鄒應龍、林潤參劾處斬抄家之前,頗羅據了些好東西。然而《一捧雪》的戲劇本事卻與玉杯無涉。據沈德符《野獲編》記載,原來是有專替嚴世蕃蒐羅骨董的人知道已故宰相王文恪家藏有一卷《清明上河圖》,而引起了一連串的橫禍。
王文恪,就是王鍪(音「謀」),曾任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得罪於權奸劉瑾而辭官。《清明上河圖》則是北宋徽宗畫院的供職畫工張擇端所作。由於這部手卷已有盛名,不易以金錢購得,於是就由當時住在嚴家的一個著名的裱褙工湯臣前去謀取。湯臣找上了時任薊門鎮守的王?(思賢),攛掇着他去幫忙買。王思賢也弄不到手,祇好雇了個叫黃彪的蘇州畫工照樣再畫一張,算是應付差事。
嚴世蕃當然沒眼力,直以為這一軸是真跡,特地大開筵席,邀請各方貴盛前來欣賞。殊不知當時有一個王思賢的對頭,嫉恨其得勢,遂當席指出:此畫為贗品。嚴世蕃大為所窘,認定王思賢有意為之,欺他不能辨識真偽,由此而鑄下了爾後的殺身之禍。
梁章鉅所敘述的故事還不止如此。另外再據孫之騄《二申野錄》云:「後世蕃受刑,弇州兄弟(按:即王思賢的兩個兒子)贖得其一體(買了一塊嚴世蕃的遺體),熟而荐之父靈(煮熟了給亡父上供),大慟,兩人對食畢而後已。」
不過,無論是筆記裡的湯臣,或者是戲曲裡的湯勤,在虛構文本裡都是個性比較鮮活的人物。據聞:他的後代一直在蘇州,到梁章鉅那時候,還聽說乾隆年間有個姓湯的裱褙工頗富家學——而且言之鑿鑿地說他就是湯臣的後人。
張大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