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某從百度網找到一篇訪問稿,問我甚麼時候接受過大陸某網站的邀請,擔任了訪談節目的嘉賓。隨信附寄的訪問稿,是我與一個我不認識的男性作者的對話,對方是節目主持人,亦是訪談稿的作者。而唯一一幅單人相片,則來自數年前一位叫做油尖旺長毛的讀者替我製作的網站圖片庫。
所謂對話,其實是將我的文章分拆成一段一段的,主持人則自說自話跟那些被分拆出來的文字進行「交流」,讀起來機械、古板、生硬。估計整件事最大的可能性是,作者兼主持人杜撰了一篇訪談稿,然後在網站騙了一筆稿費。另一個可能性則是網站杜撰了這篇訪問。
除了電郵往返有紀錄可循的文字訪問外,我一向抗拒對話式訪問,因為不能確保別人的文字能否真正表達我的意志。沒想到,不接受訪問,也能在網站找到訪談稿。山寨國之雷人,令我折服。這事令我感覺嘔心,像走在街上,被鹹濕佬用手肘撞了一下腰部,除了回家拼命洗澡,還可以做些甚麼?
在一個山寨貨盛行的地方,由手袋、皮具、私家車、超巿,到炸雞店、連鎖咖啡館……衣、食、住、行,乃至某種精神,某種意識形態都可以改頭換面,變成山寨版本。只是從來沒想過,我也會成為被山寨的對象。一位住在美國的讀者調侃我,「應該同情你呢,還是恭喜你?」天!同情我吧!同情我吧!我有潔癖的!已經用掉一整瓶沐浴露了,很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