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環署新猷 蚊旗警示登革熱

食環署新猷 蚊旗警示登革熱

【本報訊】本港爆發七年以來首宗本地感染的登革熱個案,引起社會對蚊患的關注。食物環境衞生署正計劃,參考沙灘鯊魚旗的做法,當某區的蚊患指數達到百分之20的警戒線時,豎立旗幟提醒居民;政府另計劃於明年元旦日起,在包括深水灣的低密度地區加設蚊杯,監測該區蚊患情況,團體批評政府應從清除蚊患做起,非待高危時才發出警告。
自2000年起,食環署於人口較密集的地方使用誘蚊產卵器(又名「蚊杯」),監察可傳播登革熱的白紋伊蚊,當反映白紋伊蚊活躍程度的蚊患指數達到或超出百分之20,便代表該區的蚊患問題已響起警號。
在昨日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衞生事務委員會會議中,議員甘乃威質疑,本港上月才在深水灣出現七年以來首宗本地感染登革熱個案,政府在今屆施政報告中,卻對控制蚊患無任何着墨。
食環署署長卓永興回應指,食衞局已就控制蚊患舉行跨部門會議,計劃明年1月1日起,於包括深水灣在內有代表性的低密度地區加設蚊杯,監察蚊患,並加強市民對登革熱的認識,「俾蚊咬時都會睇多眼係咪白紋伊蚊」。

團體指無解決問題

該署計劃參考現時沙灘發現鯊蹤時掛起鯊魚旗的做法,當某區域的蚊患指數達到或超過20%,便掛起旗幟,提示市民該區有高感染登革熱風險,並提醒附近業主立案法團或居民提高警覺。
捉蚊協會發言人石國強認為,政府用「扯蚊旗」方法提高市民對蚊患的警覺之餘,更應從根本解決蚊患問題,例如增加在蚊患向來高的地區噴灑滅蚊藥,並加密修剪樹木雜草,以減少蚊子滋生,「唔好等到有風險時先至提醒市民」。
上月一名46歲居於深水灣的外籍男子證實在本地染上登革熱,衞生防護中心追蹤調查後證實,其妻子才是首名感染者,然後到兩名兒子發病。
衞生防護中心化驗800個深水灣一帶捕獲的蚊樣本,無發現有蚊子帶有登革熱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