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四日,智利礦難中第三十三名被困礦工成功升井,這標誌着智利營救被困礦工的行動獲得了圓滿成功。發生在智利的這場礦難,創下了礦工被困井下時間最長、且成功生還的世界紀錄,而這次救援行動也牽動了全球媒體的關注,有一千七百餘名記者赴救援現場報道。
一個「避難所」凸顯差異
「在世界上,幾乎沒有人知道智利。但現在不同了,一場礦難救援讓智利成為全球焦點。」一位受困礦工親屬如此說。而有內地網友就說,這是智利最好的國家宣傳片,智利借這次成功營救提升了它的國家形象。然而筆者在想,透過這場礦難及其營救過程,它能帶給我們這個礦難死亡人數世界第一的國家一些怎樣的思考呢?在智利的這次礦難救援過程中,有一個關鍵詞被媒體報道頻繁提及,就是位於井下的那個「避難所」。礦難發生之後,礦場當局就寄望於「受困礦工可能已抵達避難所」,那裏儲備了食品、水、氧氣等急需品。十七天之後,礦工們向地面傳送了一張字條:「我們全部三十三人都在避難所裏,我們狀況良好。」這便引發了普遍的慶祝活動。事實上,正是這個小小的避難所,以及不多的食物和水,為被困礦工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質生存條件,令他們度過了最初的恐懼和驚慌。
提到「避難所」這個有些新鮮的名詞,我們作為外行,當然不能因此對中國礦業開採的相關情形妄加評判。不過,有礦工就對記者有這樣的「情況介紹」:「在中國,好像聽說過少數國有煤礦或許有這東西,但都是擺設吧,因為他們不大可能及時更換裏面的氧氣、水和食物,而大部份礦尤其是民營礦絕不可能有這個!」
對待生命態度對比鮮明
其實,中國的礦下有沒有緊急「避難所」(就算有,是不是形同擺設),用不着具體去證實,因為每次礦難的營救幾乎都有這樣的報道──「受困礦工是靠喝自己的尿液,吃煤渣、吃裝炸藥的紙箱來維繫生命的」;而有些專家也有過「煤礦建設與生產中應備有『避難設施』」這樣的呼籲。以中國的勞工人權保障狀況,以及勞工的現實作業環境來說,井下有沒有緊急「避難所」,相信民眾自會有他們的「合理」判斷。
另外,這次智利礦難的救援也可以說是一次國際救援行動。據報道,礦難發生後,負責營救行動的智利國家銅業公司就邀請了跨國礦業公司的專家,以及美國宇航局的專家來共同向營救人員提供建議。這不僅是一種國際智慧支援,更增強了那些營救者和受困者的自信。有評論就指,這一現象反映出在智利人的眼中,礦工生命比國家顏面更重要。而在中國過往發生的礦難中,人們更多看到的是礦主瞞報、謊報,監管方的監管缺位、參股礦企,很多出事礦屬非法開採、安全措施不到位……智利和中國同為發展中國家,在對待礦工生命的態度上,可謂對比鮮明。
北方可可
大陸《博客網》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