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操作、風險管理未解決國債港上市暫擱置

技術操作、風險管理未解決
國債港上市暫擱置

【本報訊】財政部原本有意在十.一前夕,再度來港發行人民幣債券「賀國慶」,因本港監管當局積極爭取成為首隻在港交所(388)掛牌的人民幣計價證券產品,惟牽涉的技術操作與風險管理等問題,尚未妥善解決,故國債遲遲未能出台。消息更透露,財政部人債擬在港上市的構思,已暫時擱置研究。 記者:劉美儀

據悉,現階段亦未清楚財政部是否仍於今年底前在港發行人債,但即使年內再度發債,是次亦只會透過傳統銀行渠道分銷及買賣,應不會在港交所平台上市及交易。

縱年內發債藉銀行分銷

港交所發言人對有關傳聞不予置評;交易所已於上月18日與所有市場參與者進行測試,模擬人民幣證券交易活動的運作,並測檢本身系統及後勤配套等準備。
施政報告前日提出,本港要加強與內地金融合作,短期目標是讓四大目標「先行先試」,包括爭取更多中港及外國企業在港發行人債,並讓企業在港發行人民幣股票。
消息指出,在人民幣逐步國際化的政策發展需要下,內地希望本港作為離岸中心,吸引更多企業以人民幣在港籌發債券,令資金有投資出路,並帶動供求循環,但人債是否在交易所平台上市,並非內地優先議題,惟若本港期望國債上市,便要解決好「防火牆」問題,即不會因上市平台而產生風險漏洞。

須先解決「防火牆」問題

去年中共建國六十周年,財政部宣佈在港發行60億元(人民幣.下同)國債,年期分2年及3年,中銀香港(2388)及交通銀行(3328)香港分行擔任聯席安排行。
市傳是次財政部再度來港發債,規模約80億元。

港盼上市拉動產品開發

早於8月底,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率領本地財金官員訪京前夕,市場便傳出,港交所寄望藉財政部計劃十.一前第二度來港發行的國債,可成為首隻在交易所上市的人民幣計價證券產品。
雖然傳統上交易所掛牌的債券成交有限,但本港仍期望,透過國債先行在本地上市,進一步拉動其他以人民幣計價的股票及上市衍生產品的開發。

有機可乘
供應少易操控報價獲利

內地銀行間債市日均成交量巨大,平均達4萬至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但財政部發行的人民幣債券若在港交所(388)掛牌上市,由於供應量有限,加上估計交投極度薄弱,故理論上容易構成被操控的風險。
熟悉市場人士指出,若有人蓄意在本港平台以顯著偏離於內地同年期國債成交的孳息率水平報價,並「低消費」地以有限成本,承接一兩手國債,在本地市場資訊高度流通的效應下,讓誤導性報價一經傳開,電火光石間便足以令人有機可乘,在境內債市「博懵」獲利。

證券行風險管理須注意

本港爭取財政部人債在港上市,惟涉及的有關潛在風險,據聞亦引起境內國債交易商不安,對國債境外上市持保留態度。
港交所早前與市場參與者測試系統,雖然涉及資金交收方面的支付系統運作暢順,但國債實物交收方面,仍存在一定技術操作問題。
另外,證券行客戶在港交所買賣國債,買方戶口是否持有足夠人民幣資金支付,以及客戶資金來源等,證券行能否如銀行般嚴格管理風險,值得關注;一旦交收錯配,證券行能否在市場拆借足夠人民幣頭寸完成交易,亦須詳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