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改,是時候了 - 馮廣寧

中國政改,是時候了 - 馮廣寧

「讓批評和指責/急雨般落到頭上/新生的草木/從不怕太陽光照耀!」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九日,張元勳和沈澤宜在北京大學貼出第一張大字報──〈是時候了〉。在隨後而至的「反右運動」中,這張「幫助黨整風」的大字報成為他們攻擊黨的「罪證」。

民眾權利未獲保障

即便要冒不小的風險,但從「反右」一直到現在,向中國共產黨建言、呼籲進行政治改革的聲音從未絕迹:一九七八年的西單民主牆、一九八九年的民主運動、二○○八年的《零八憲章》……這些事件無疑具有標誌性意義,是人們試圖改革政治體制的嘗試與努力。這股改革力量出於善意,帶有建設性,而非無的放矢。倘若政府不包容,反以敵人的眼光視之,不僅不明智,而且不利於公民社會的多元發展。
全國各地每日大大小小的侵權、維權事件,讓政府的威信逐漸凋零。它們紛紛暴露出許多弊病頑疾:法治不彰、以權謀私、驕奢淫逸、貪腐偽詐……類似的問題之所以層出不窮,又與中國滯後的政治體制有莫大關係。
過去,人們以為單起事情的解決,可以改變社會風氣,但從現狀來看,這樣做一來不是長久之計,二則似乎無法遏止同類侵權、司法不公等事件的一再發生;沒有政治的變化與體制的突破,民眾的權利很難得到保障。所以,某程度上,一起起維權事件的出現,是人們希望政府趕快進行政治改革的一次次呼喚。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在改變城鄉面貌的同時,也大大影響了人們的思想,開啟了民智,如今中國的民間社會充滿活力,欣欣向榮。但若想看到中國不僅硬實力,而且軟實力也能提升,沒有與時代相適應的政治體制,幾乎不可能。退一步講,「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就會得而復失」(溫家寶語)。

推進民主化乃共識

那阻礙政治改革的因素來自何方?在我看來,其中一個直接、表面的因素是高速增長的經濟。那些反對改革者──大部份來自既得利益階層──不時大言炎炎說,倘若改革政治,如今的經濟增速將不保,最終會影響社會安定和執政黨的地位。如此迷惑人心的言論,讓部份人(掌權者)對政改望而卻步,疑慮重重。「不改革能保持經濟發展」,因而成了反對改革者手中最大的籌碼。
但是,「經濟開放,政治統死」並不適合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這種把經濟和政治相割裂的傳統思維,忽視了經濟與政治之間的關係──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需要有效的政治體制來輔助。正如學者丁學良所說:「沒有完整的政治民主制,也可以實現經濟現代化,但這不等於不要任何政治條件。政治發展和經濟發展之間可以不必嚴格的同步,但卻不能沒有相當程度的相互配合。」
在接受美國CNN專訪時,溫家寶總理說:「儘管社會議論紛紛,儘管遇到阻力,我仍會堅定不移推動我的信念。在我能力範圍內,推動政治改革,風雨不倒,至死方休。」從他的話,我們看到政治改革的決心。
在民主、憲政已然是普世價值的今天,推進中國民主化,乃「朝野」的共識,我們眼下欠缺的,是真正的行動和當年張元勳和沈澤宜那種無畏的勇氣與激情。他們在〈是時候了〉裏寫道:「我含着憤怒的淚/向我輩呼喚/歌唱真理的兄弟們/快將火炬舉起/火葬陽光下的一切黑暗!」五十三年後的今天,我想說:中國政改,是時候了!

馮廣寧
內地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