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特首今年施政報告對民生多着墨,值得欣慰,但推出「先租後買」置業計劃幫助夾心階層置業,和「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資助全港合資格在職人士的交通費用六百元,代表政府對現時最棘手的樓價過高和交通費過高問題已經束手無策,這兩個問題一日未解決,意味着政府的資助將會是永久性的,因為市民的倚賴將會越來越大,不會在某一天無故消失。
病情會不斷惡化
凡是補貼,都是不健康的,政府現在給我們的感覺是,就像一個人有病,他沒有為病人找尋名醫根治病情,只顧買補品給病人補身,結果病人虛不受補,病情不但未有根治,還會不斷惡化。
香港現在的問題是樓價太高市民難於置業、經營成本太重令商家投資裹足不前、交通費太昂貴令人流物流減慢窒礙經濟成長,政府應該將重點放在解決此等問題,而不是迴避,甚至乎是助長這些問題。
自○三年沙士之後,內地已不斷放寬市民到香港旅遊,香港政府應該想辦法令這個城市變得吸引才是,但政府還死攬高地價政策而不放,令物業價格不斷推高,經營環境越加困難,城市的吸引力亦日漸倒退,我們需要反問自己,為何誠品駐港也要左想右想?為甚麼大陸人留在澳門的天數比香港還要多?政府要提高競爭力,必定要放棄高地價政策,否則香港這塊「購物天堂」的金漆招牌亦將會被打破,到時還有錢可補貼嗎?
鼓勵市民坐港鐵
至於補貼交通費方面,亦是「投降」的象徵,代表着政府對有關公營交通機構加風已經無計可施,由得他們獅子大開口,狂噬市民,其實政府應想辦法令市民多用港鐵,補貼市民交通費的一筆錢,大可直接用來補貼自己尚是大股東的港鐵公司,促使他們推出一些全線通的月票,讓市民可在既定一個月票價錢之內,可以無限次任搭港鐵,這樣便可以加速香港的人流、物流,加速香港的經濟流轉,現在港鐵已差不多四通八達,若果計劃獲得推行,將會有很多市民直接受惠,地面交通得以紓緩,其他交通機構在提出加價時亦不會太過肆無忌憚。
香港政府需要的,是提高城市的競爭力,多於不斷地幫市民「補身」,若果底子壞,怎樣補身也於事無補。
丹尼士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