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行政長官曾蔭權在今年的施政報告確立了每年三萬五單位的建屋目標,並表明未來十年內,平均每年需提供可興建約兩萬個私人住宅單位的土地。雖然政府沒有恢復定期賣地,但有測量師認為,一系列既保持彈性又可確立長遠土地供應的措施,客觀效果相當於變相定期賣地,但當遇上跌市,又能留有退路,方向正確。
美聯測量師行董事林子彬指出,政府確立未來十年能供應可興建指定數目單位的土地,可以令市場感覺到,未來有充足的土地建屋,因此不用擔心突然間會供應短缺。政府向市場確立了這個訊息,但在實際賣地時,仍然保持由發展商勾地制度為主,再以不定期主動賣地作配合,是一個由市場主導土地供應的策略。
措施回應市場需要
政府在03、04年後停止定期賣地,改以勾地表制度作主打,但又碰到08年金融海嘯,曾經長時間無人勾地,影響土地供應的穩定性。林子彬表示,今次政府的做法,是吸取了過去的教訓,特別是近期增加中小型住宅地供應,就是一個回應市場需要的措施。
林子彬認為,目前的做法,能給市場一顆定心丸,知道政府在一段較長遠的時期,平均每年都有足夠的土地供應,但在這期間,若遇到樓市不穩時,又不會亂賣地。「咁做法可以等大家有個預算,政府又唔會綁死自己」,較有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