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一生為磚頭奮鬥,日夜辛勞換來鈔票,兌現「窗台睡床」、「環保」露台、「豪華」會所,以及真正蝸居,全部都是發水樓惹的禍。2005年西灣河嘉亨灣被揭發以興建環保露台等公用設施,獲政府豁免13萬呎樓面面積不用支付地價,可建成的單位數目,由原本一千個增至二千多個,揭開了發水樓吸巿民血汗錢的序幕。
會所變「蛋糕式平台」
政府早年為鼓勵發展商興建環保設施,豁免計算部份樓面面積,但發展商將這些設施統統計入建築面積內,令單位呎數「發水」。當年嘉亨灣售樓時,只在樓書提供建築面積,沒有顯示當中有多少公用面積,此後土瓜灣傲雲峰、西區的泓都等大型樓盤陸續被踢爆發水。
環保露台、工作平台、預製組件、電梯大堂、停車場、平台花園及機房,全部獲豁免樓面面積,是最常見的發水工具,其後會所設施亦成為發展商發水的材料,樓宇低層的會所越來越大,形成阻風的「蛋糕式平台」。
為了「發到盡」,發展商的招數層出不舊,不少新落成樓盤採用窗台及預製組件豁免面積二合為一的設計,落成後的特大窗台計入建築面積出售,預計組件窗台更被納入實用面積中,越來越多巿民被迫以窗台作睡床,抬頭望去,家家戶戶「瞓街」,蔚為本港奇觀。
長實賣柱 每戶20萬
沒有最陰毒,只有更陰毒,花數十萬買窗台未算悲哀,花20萬「買條柱」更是慘情。發展商絞盡腦汁,將預製的外牆牆身加厚,令業主購入毫無用處的牆身面積,長實樓盤日出康城首都,連大廈的結構柱也賣給業主,估計一半業主花了近20萬元「購買」巨柱,堪稱經典。
本報記者
打擊不良售樓手法招數
針對發水樓
‧收緊窗台、露台與會所的寬免,將寬免設施的整體上限定在百分之十
‧強制明年4月1日起申建的新樓須遵守《綠色建築評級認證》,否則不獲任何寬免面積
‧停車場須建在地底才繼續獲百分百寬免,建於地面的停車場只獲一半寬免
針對預售樓花
‧繼續監察今年推出的九招十四式成效,未如理想將立法規管
針對銷售一手現樓
‧運輸及房屋局將成立督導委員會,成員包括測量師、建築師、律師會及消委會等,一年內提出切實可行建議,杜絕縮水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