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年多就落任的特首曾蔭權大概很在意人家說他已成跛腳鴨特首。今年他炮製的施政報告可說相當大堆頭。大的政策有增加大學學額,成立百億關愛基金,擴大交通津貼及一系列涉及樓市的新措施,細微的則包括增加寵物活動地點,增加回收圖書設施,禁止拖網式捕魚……等。不過,最多人關心,影響較大的顯然是各項房屋政策上的新猷。從政策效果來說,特首沒有落重藥,但總算沒有火上加油,令樓市熱上加熱。
由於樓價持續上升,樓市不斷升溫,多個政黨及社會團體都要求政府加大力度干預樓市,協助市民置業,例如重新開展居者有其屋計劃及置業貸款資助計劃等,我們對重推居屋或置業貸款資助都有保留,認為這些計劃短期內無助心急置業的市民上車,反而可能令樓市更波動。先說居屋計劃,過往的經驗顯示,發展居屋項目從找尋適當土地到批出工程開工到落成到揀樓到居民真正入伙至少需時四至五年甚至更長時間。對想置業的市民來說,等候四、五年未免有點緩不濟急。此外,四、五年間本地樓市可能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樓價可能再次大幅滑落。到時候私人樓宇固然無人問津,跟隨市場計價的居屋更找不到買家,政府甚至可能要被迫停售以免衝擊樓市。事實上直到最近特區政府才把回歸後落成但長期空置的居屋全部推出市場,市民的反應仍不算熱烈。再推出居屋計劃極有可能造成類似的資源、土地閒置及浪費,政府實在不宜輕舉妄動。
更何況房委會停建居屋多年,人手編制、項目管理都要重新開始;單是增聘人手、顧問已要花上不少資源及時間,要及時解決市民的居住問題只有難上加難。
置業貸款資助更是弊多於利。既然樓市正熱火朝天,用家炒家爭相購買住宅單位,甚至已分不出誰是用家誰是炒家。在這樣的情況下再推出貸款資助計劃讓人上車買樓,市場需求將會進一步增加,搶購樓宇的問題更嚴重,樓市將會更趨瘋狂,隨時令市民買貴樓,並在樓市逆轉後成為樓蟹樓奴。九七、九八年不少市民成為負資產業主,就是因為置業貸款計劃推波助瀾。這樣的錯誤當然不該重犯。
至於特首建議的「置安心資助房屋計劃」可說是「緩兵之計」,以類似期貨的方式滿足夾心階層特別是較年輕上班族的置業需求,一方面減輕他們的不滿,另一方面避免短期增加樓市的購買力。
先租後買的理念不算新,新加坡政府的組屋政策就有類似的安排,只是人家的規模更大,更早實行。不過既然特區政府在壓力下必須出招協助夾心階層置業,這個不會鼓勵市民隨便上車買樓的措施至少值得嘗試,即使不成功或反應欠佳也不致出現大量空置單位「養老鼠」的慘況。
其他關於樓市的政策如加強管制發水樓,立法規定以實用面積賣樓等都是確保市場公平、減少發展商得到不合理利益的做法,特區政府理應加快進行,不能因發展商有異議而嘆慢板。
是的,樓市熾熱,樓價狂升的確令人關注及憂慮。但在超低利息及美國大印銀紙的情況下,資產市場大幅波動是免不了的事,也非特區政府可以獨力扭轉的。在形勢比人強下勉強出招或有大動作如回歸時的「八萬五」政策,很容易產生難以預料的壞後果,對整體經濟、市民造成嚴重傷害。今次施政報告選擇不落重藥,不大幅調整房屋政策,不胡亂資助市民置業是務實合理的做法;將來即使樓市逆轉,泡沫爆破,受害者也不致太多,社會受傷也不致太嚴重。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