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道】美國聯儲局上月會議紀錄顯示,大部份理事認同「短期」或須加大力度支撐經濟,亦討論過多項刺激經濟的方法,當中包括購買長債及設立通脹目標,意味儲局推出第二輪量化寬鬆措施勢在必行。市場憧憬美國快放水,加上歐洲央行理事韋伯認為歐洲毋須效發,拖累美元再度受壓,歐元一度重上1.4美元。
會議紀錄顯示,儘管有決策官員對應否加大量化寬鬆力度仍存分歧,亦有官員質疑,再度吸納資產對經濟的刺激作用有限,但大部份理事均認為,除非經濟復蘇增強,及通脹回升至適當水平,否則短期內必須考慮推出更多寬鬆貨幣措施。
儲局料再放水美元添憂
除進一步吸納長債外,聯儲局官員亦考慮一系列引導公眾對通脹的預期上升的措施,包括釐定更明確的通脹目標,甚至訂立物價水平目標,冀透過提升國民對通脹上升的預期,以促使他們增加消費。
為達到刺激經濟的目的,會上首次有官員提出,訂立名義國內生產總值目標。
分析員表示,市場原先擔心聯儲局內部就是否再泵水出現分歧,會議紀錄顯示聯儲局再放水勢在必行,令美元再受壓。
歐元一度升0.77美仙,高見1.4002美元,高息貨幣澳元最多漲0.48美仙,高見99.11美仙,貼近上周的28年高位。美元不振,商品有運行,倫敦3個月期銅升至每公噸8415美元的27個月高位;期錫更升見每公噸2.71萬美元的新高。現貨金及現貨銀分別高見1373.75美元及23.81美元,再創新高及30年高位。
歐元曾越1.4金價逼新高
然而,有分析員擔心,由於聯儲局過去從未推行過引導通脹預期升溫的措施,一旦有關政策令實質通脹超出當局預期的水平,便可能弄巧反拙,打擊聯儲局多年來建立的抗通脹威信。FTNFinancial首席經濟師ChrisLow表示,聯儲局冀重新推升通脹,但值得注意的是,以史為鑑,當局通常太遲才撤走寬鬆貨幣措施。
《華爾街日報》分析則指出,不少市場人士認為,聯儲局推行新一輪量化寬鬆的目的是要令美元貶值,恐加深美國與其他國家的矛盾。
事實上,在剛過去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年會上,美國言之鑿鑿稱,不會透過貨幣貶值提升競爭力,以免損害全球經濟,如今卻藉聯儲局加大量化寬鬆力度,間接推低美元,勢惹來各國非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