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集數世紀西洋及東方硬件及人文細則遺下面貌得獲聯合國文化遺產,這筆「遺產」實至名歸,葡萄牙人已回歸祖家,一頁殖民歷史,留下來的都是遺產。
但被UN定格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粵劇則大吉利是。遺產意義在於死後遺留下來的產業,聯合國大禮猶如崇禎帝賜長平公主那一刀,頒下死亡證;好彩「父皇一刀唔死得o架」,留番奄奄一息命仔,香夭與否睇往後人事發展。
粵劇式微是不爭事實,可仍未上神枱更未至留下遺產已死局面。情況只是未如其全盛光輝歲月,活在人民的身心。從來不屬得早慧着先機迷戀戲劇舞曲,但家中長者不分男女,祖父喜新馬仔鄧永祥,祖母母親愛正氣花旦王芳艷芬,姑姐根本是個大戲精任何大佬倌全數追捧,尤其任白。大家姐捧讀瓊瑤或徐速一回事,紅線女芳艷芬任白都歡迎,如非家庭保守以其聲線及面相之優美大可踩上台板變名伶。從收音機到戲院到下鄉大戲棚以至人人戲文不離口,粵劇曾經活在我們生活的核心。
澳門國際音樂節招來高志森導演,首席名伶蓋鳴暉夥拍南鳳過大海,於筆者極喜愛的澳門文化中心獻演經典劇目《紫釵記》及《雙仙拜月亭》之精華版。公開售票即時售罄,放棄欣賞李雲迪及一應歐亞名實俱勁的個人或團體演出,過澳門單一挑賞10月15日特別加開場的紫釵、拜月亭。
既然蓋鳴暉、南鳳或一眾老倌仍具相當不俗票房吸引力,即表示粵劇未死更未變遺產,如何加入新元素(例如新派導演高志森注入更容易讓觀眾投入的演繹新角度與技巧)讓愛好粵劇新舊fans得新橋樑接近並互動,為這尊文化活化石添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