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BB好榜樣未婚媽媽發奮 努力向學

要做BB好榜樣
未婚媽媽發奮 努力向學

【本報訊】17歲的樂樂(化名)今年初誕下小寶寶,懷孕時受盡街坊白眼,曾一度手欲了斷生命;但看到孩子精靈活潑,她無悔將小生命帶到人間,只悔恨當初沒帶眼識人,未能給孩子一個好爸爸。前線社工呼籲,少女若發現意外懷孕,應及早求助,「越早面對,選擇越多」。記者:王智君

樂樂一臉稚氣,卻已是一子之母。她表示,兒子現時七個月大,誕下他的時候自己不過16歲,「有日返學肚痛,第二日去醫院檢查,BB有16、17周」。

曾手想了結生命

父母建議她墮胎,小妮子卻不捨得,「照超聲波見到BB個樣,唔捨得落」,她的決定受盡旁人的冷嘲熱諷,同齡男友對她愛理不理,更令她懷孕期間患抑鬱症,曾一度手欲了結生命,幸得社工當頭棒喝,令她打消自殺念頭。
樂樂懷孕時停學一年,現於原校重讀中四,孩子暫由母親照顧。她說以前無心向學,但兒子出世後,推動她努力讀書,「讀好啲書,大個生活好啲,起碼可以自己一個都養到BB」。對於近日有16歲爸爸懷疑將女嬰屍體埋葬山頭,樂樂以過來人身份,寄語年輕的未婚媽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諗清楚先決定生唔生,唔好生咗出嚟就丟低佢」。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服務主任張燕莉表示,少女意外懷孕已由季節性危機,演變成青少年的普遍問題,反映現時青少人的性觀念異常開放,「以前聖誕假後(求助)數字特別高,但家每星期都有一、兩個新個案」。她呼籲少女一旦發現意外懷孕,應及早尋求協助。
屯門醫院早年推出「兒童身心全面發展服務計劃」,為18歲以下的未婚媽媽提供產前檢查、心理輔導等服務。該院兒童及青少年部副顧問醫生劉家輝表示,每年約處理70至80宗個案,當中約六成於懷孕24周後才首次求診,兩成小媽媽更從未接受產前檢查。他指出,女性懷孕24周以上便不能人工流產,少女懷孕的早產及嬰兒過輕的風險一般較成熟女士高,故產前檢查對她們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