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透視:農民工進城小康第一步 - 郭小民

國策透視:農民工進城小康第一步 - 郭小民

中國本周重頭戲必定是五中全會,中國未來5年經濟、社會、民生的「十二.五」規劃建議大綱將揭曉。
「十二.五」規劃準備就緒,但仍需提交明年3月舉行的兩會審議。雖然路線圖已定,但目前內外形勢不斷變化,宜採取彈性修正策略,正如遏樓價的新「國十條」推加強版一樣,佈陣精密還需懂得調兵遣將,否則變成紙上談兵,隨時有敗陣之險。

「半城市化」需20年解決

上周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起成立的非牟利智庫型基金會——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在上海發表《中國發展報告2010:促進人的發展的中國新型城市化戰略》研究報告,提出關於中國新型城市化的戰略目標,從「十二.五」開始,用20年解決中國「半城市化」問題,令中國城市化率在2030年達到65%。
既然與「十二.五」掛鈎,報告的主筆又是發改委秘書長楊偉民、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研究所所長蔡昉,值得細看。
報告所指「半城市化」問題,是指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過程中一種不完整狀態,農民離開鄉村到城市就業與生活,但他們在勞動報酬、子女教育、社會保障、住房等許多方面不能與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等政治權利,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會。
報告提到,中國取得的發展成就中的相當一部份,是以犧牲農民工的發展為代價而取得。小民認為,中國近期面對外憂,加強內需意識更重,農民工「進城」本可助消費,若憂衣食愁居所,煩兒女教育,就連政治權利也沒有,別說要他們助消費,要平復他們隱藏着的仇富心態也來不及。
據統計數字顯示,09年全國農民工總數2.3億人,約9300萬農民工年齡介乎16至30歲。近年,內地的80後、90後的怨氣多了,互聯網更將這股跨省市的思潮連結起來,需要重視。
農民工不再是剩餘勞動力的「蓄水池」,即將面世的「十二.五」規劃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若農民工「進城」需要來個加強版,可參考基金會的報告建議。

開放戶籍紓居住問題

報告建議重點是開放戶籍,讓農民工及其家人均可獲市民身份,要解決居住與生活問題,報告建議,建立「人地」與「人錢」掛鈎機制,即根據各城市吸納農民工人口定居的數量,給予撥地與財政補助。同時,應修訂土地承包法,考慮保留一定時期如3至5年的土地承包權,還有就是給予他們政治權利。
每位農民工變身城市人需花費10萬元(人民幣.下同),中央在第一年需投入2萬億元,將2000萬農民工市民化,到2030年就有4億農民工及其家屬成為城市人。中國要做小康大國,投資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