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央行上周二宣佈推出總值5萬億日圓之新一輪量化寬鬆措施,並同時將官方利率下調到0至0.1厘;同日,澳洲央行則出乎預料地宣佈維持利率不變,印證了筆者之前提及各國央行抗拒貨幣升值,甚至爭相貶值的觀點。
過去一個多星期,逾25家央行透過不同途徑干預各自貨幣滙價,以免兌美元過度升值,變相進入全球競爭性貶值(CompetitiveDevaluation)的前奏。G20在本月及下月均有會議舉行,滙率協調將會是其中最受爭議的題目,也是當前最難解決的困局。筆者認為G20會議將難以產生實質成果,在美國量化寬鬆導致美元弱勢的前提下,其他國家都不願意也沒有能力,讓自己的貨幣(兌美元)升值。
當前的困局源自美元儲備制度的缺陷,美國經濟受金融海嘯打擊,將長時間陷入低增長狀況,其間新興市場包括中國的崛起,全球貿易不再以美國為核心,而全球貿易及儲備卻仍依賴美元為主要結算單位,這種制度將難以承受未來各國貨幣爭相貶值的衝擊。
預期未來3至6個月,全球滙市將空前波動,各國干預滙市的次數將趨向頻繁,而本應加息的國家亦會盡量拖延,全球滙率將越趨混亂。預料美元、歐元及日圓之間的波動率在兩三個月內有可能會超過一成,滙率爭拗將引發全球貿易戰升級;另外,滙價貶值將推高各類天然資源價格,生產成本因而上漲,令全球陷入滯脹的風險越益增高。
成本漲 損全球經濟
經過上述帶有懲罰性的滙率波動及貿易制裁行動後,各國最終將會返回談判桌。事實上,中國、俄羅斯及印度等新興國家,早前已多番提出以類似特別提款權(SDR)作為國際結算貨幣的新制度,此舉將有助減輕各國因自身貨幣(兌美元)升值而影響出口的憂慮。雖然現階段美國絕不會輕言放棄美元獨大的地位,但當市場力量加上全球經濟受到滙率震盪的衝擊,相信來年的G20會議,有可能作出更積極及徹底的滙制改革。
在未來幾個月貨幣爭相貶值期間,美、歐、日勢採納越加放任的量化寬鬆政策,將釋出更多及更龐大的流動性,繼而推高各類資產價格。由於日本加推量化寬鬆以及中國抗拒人民幣升值,將迫使更多的流動性湧入新興亞洲股債市場,預料各類天然資源及貴金屬相關的投資項目亦會持續受到追捧。
潘國光
富邦銀行(香港)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