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喝茶的人都知道陸羽,稱之為「茶聖」,崇敬有加,不免就編出許多故事,在他頭頂的光環之上再加好幾圈光環。相傳,陸羽晚年寓居蘇州,在虎丘山北面結廬,鑿了一口岩井,引出特別甘美的山泉水澆灌植茶。他在總結自己一生品水的經驗,寫了《泉品》一卷,把虎丘山泉列為「天下第五泉」。他還教當地土人製茶的技術,使得蘇州人懂得種茶喝茶。陸羽在蘇州品水植茶的消息傳到京城,唐德宗皇帝就召陸羽進宮,為皇帝烹茶。皇帝品飲之後,龍顏大悅,封陸羽為「茶聖」。
故事很精彩,可是於史無據,是後代的傳說。蘇州人講得高興,大概是覺得故事為地方增光,顯示蘇州地靈人傑,連創制茶道的陸羽,都要跟蘇州結緣之後,才蒙皇帝寵召,得到欽賜「茶聖」的光榮頭銜。古人談起名勝古跡,用心一般比較純樸,主要是發揮熱愛鄉梓的精神,沒有現代人那麼積極進取,想到「文化遺產」就要發展成觀光產業,作為生財之道。不過,古代的民間傳說與故事,到了二十一世紀,卻也難逃社會主義公私合營的命運,經常就有地方領導站出來,指點江山,化腐朽為神奇,莫名其妙就從口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值成亭臺樓閣連綿數里的紀念公園,化作「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今年初夏我再訪虎丘,就在虎丘劍池左側看到重修的陸羽泉,清清楚楚標示「天下第三泉」。依照傳說,是陸羽鑿岩引泉,並且定為天下第五泉,怎麼又成了「第三」呢?
其實,是有傳說根據的,雖然都不可靠。最早評定虎丘岩下水是天下第三泉的,據唐末張又新《煎茶水記》所記,是唐代的劉伯芻。張又新還說,他因緣際會,見到一本《煮茶記》,其中記載陸羽品評天下二十品水,定「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張又新所說,恐怕都不可靠,甚至可能是他信口開河,瞎編的。北宋歐陽修就寫過文章,辯駁他的說法與陸羽《茶經》觀點不合,痛斥張又新是「妄狂險譎之士,其言難信」。有趣的是,當今蘇州文管單位也不管資料來源本身可不可靠,在第三與第五兩種傳說之間,為了提高陸羽泉的天下地位,達到排名在前的目的,捨棄陸羽自己的說法也在所不惜。
歐陽修痛批張又新,是有道理的,因為張又新《煎茶水記》還說過一個陸羽品水的神話。故事說唐代宗的時候,湖州刺史李季卿抵達揚州,聽說陸羽正好在此,十分高興,因為陸羽是飲茶大師,而天下第一泉「揚子江中南零水」就在附近,恰好「二妙千載一遇」,就要軍士取水,請陸羽親自烹茶。軍士帶着水瓶,駕了小舟,到揚子江心汲取南零水,陸羽則準備烹茶的器具,一顯身手。水取來了,陸羽用水杓揚撥了一下,說不像南零水,好像是江邊臨岸的水。軍士立刻分辨,說他親自駕舟到江心取水,上百人在岸邊都看見的,怎麼可能瞞騙呢?陸羽也不講話,把水倒在盆裏,倒了一半,突然停下來,又用水杓揚撥一下,然後說,「從這裡開始纔是南零水。」軍士大吃一驚,趕緊跑上前來說,「剛才汲取了南零水,快到岸邊的時候,舟身搖晃,灑了半瓶,因為怕水少了,就取岸邊江水補充。沒想到先生居然能鑒別出來,跟神仙一樣,我也不敢瞞你了。」所有的人都大為驚愕,佩服得五體投地。
歐陽修評論這段故事,說「其述羽辨南零岸水,特怪其妄也。」歐陽修罵得很對,因為揚子江心的南零水固然甘美,但是在水瓶中混了江邊水之後,怎麼可能像油跟水那樣,分成兩種物質,下半是南零水,上半是岸邊水?
不過,大家對歐陽修的理性批判沒興趣,喜歡聽神乎其神的故事,加油添醋,以訛傳訛,陸羽就成聖成神,羽化登仙了。
鄭培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