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journeyfromnothavingenoughtohavingenoughmaybeverylong;butfromhavingenoughtohavingmorethanenough,itisveryshort."
JohnK.Galbraith
「從不夠溫飽到足夠可能要走很長的路,但從足夠到超足夠,路程卻很短。」
《富裕社會》作者經濟學家約翰.加爾布雷斯
英文所謂enough就是足夠,notenough是不足夠,morethanenough是超足夠。那甚麼才算足夠?
溫家寶總理說到了2020年中國可達「小康」。小康沒有準確的定義,姑且說這就等於「足夠」吧,英文說comfortable是比足夠稍好的生活水平,是超足夠。但貧窮卻有定義,因為香港的貧窮綫定在個人月入3,200港元,在貧窮綫以下生活的就是窮人。香港有126萬人活在貧窮綫之下,等於總人口的百分之十八,去年還只是百分之十二左右,為甚麼增加得那麼快?這是否就是香港深層次矛盾的根源?為甚麼政府會無能為力?是否個人也有點責任?
《一家八口一張床》不但是香港上世紀五零年代一部電影的名稱,而且我相信以當時的環境是確有其事。二次大戰結束後不久中國就再發生國共內戰,大量走難移民隨即湧入香港。當年社會人浮於事,國內的大學教授或高級知識份子來到香港後為了生計被迫當小文員或其他收入微薄職位的為數不少。「板間房」是很多我們這一代人的集體回憶。收入不夠溫飽,年關前賒賒借借,一件衫一條褲幾兄弟輪流穿着是平常事,有錢交學費,有錢開飯那個月已經算是過得不錯。最怕家中有人患病,因為家庭預算早已捉襟見肘,需要醫藥費就得要另外張羅了。
我個人的人生轉捩點是中學畢業。因為完成中學後自己覺得已有自立能力,也可以開始做點事幫補家計和繼續求學。在大約十七歲那年我買了第一套「西裝」。
從大學畢業找到第一份工作開始到今天為止,這四十多年的生涯中少說也穿過上百套西裝了吧?(以每年買兩套計算。)鞋子和領帶可能也不會比西裝少,襯衣只會比西裝多。
是在甚麼時候一個人從「不夠溫飽」過渡到「足夠」是因人而異的,有些人走的路比較長,有些人走的路可能會短一些。但從「足夠」到「超足夠」,時間上的確是微不足道。假如是沒有家庭負擔,不需要供養上一代或家中弟妹的話,基本上可以說是從第一份工開始。1968年大學畢業後,我第一次出一份正薪(不是補習的收入)是一千五百多元,以當年的生活指數而言是很可觀的數目,因為房租只是二百多元。那年我22歲。
從不夠溫飽到足夠要經歷差不多二十二年,但從足夠到超足夠基本上只是幾個月的時間。決定性的發展是得到第一份正正當當的工作,而分別「足夠」與「超足夠」的標準是個人有沒有儲蓄。
真正窮的人幾乎是沒有隔日糧的,他們都是「餐搵餐食餐餐清」,即或並非如此也起碼是「手停口停」。有能力儲蓄的人就是他的收入已超過他的支出。所以,以有沒有儲蓄來界定一個家庭是否已經超越小康應該不會錯到那裡。有固定工作,懂得量入為出,再加上有點儲蓄,使很多香港家庭在過去幾十年間從「小康」過渡到「超越小康」。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很多中學生都沒有手錶,只有一對皮鞋、一副眼鏡。今天,請算算看,你的孩子有多少隻手錶,多少對鞋子(尤其是運動鞋),多少副眼鏡?尤其多的恐怕是近年風行一時的手機、電腦、照相機、iPod和各式各樣的電子產品。你自己也可以計計數,家中有多少CD從來沒有認真聽過,有多少本書從來沒有讀完,有多少DVD從來沒有看過,有多少衣服鞋襪買回家後從來不曾穿過?其實買這麼多東西,有需要嗎?
當年我們上一代逃難到香港後,為了生計終日「為口奔馳」,即使辛勞一天可能也不足溫飽,只能寄望下一代有出頭之日。今天,有些年青人的做人目標卻只是「為了奔馳」(Mercedes-Benz),一家人的生活水準其實早已超越小康。
但即使香港這個被一般人認為已屬富裕的城市,仍然有126萬人在貧窮綫下生活。他們有些早已年紀老邁,甚或疾病纏身,而且早年沒有多少積蓄,老來又沒人照顧,真的是晚景淒涼。
今天,以狂熱消費為己任的年青人不知道有沒有想過,這可能便是他們四十年後的寫照?我很想他們明白,即使今天深受幸運之神眷顧的中產階級,其實也像股票一樣,明天可升可跌。「老有所養」的關鍵是儲蓄,有了足夠的儲蓄之後,就可以「不再奔馳」了。
詹德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