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總理溫家寶突然轉到德國訪問跟總理默克爾密斟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希望盡力防止西方列強或G7搞一個逼人民幣升值的大合唱,以免中國重蹈二十多年前日本的覆轍,陷入長期停滯。
先說一點往事。二十五年前的九月,當時世界經濟五強:美國、西德(德國還未統一)、日本、英國、法國的財長在紐約著名的PlazaHotel會面,簽訂協議重整各主要貨幣滙率,最重要的是讓美元有秩序有步驟的貶值,其中美元兌日圓的滙價要貶值超過百分之五十,兌西德馬克貶值百分之四十六。這個後來被稱為「廣場協定」(PlazaAccord)的滙率協議短期的效果是讓美國可以重振出口,挽救製造業,帶動復蘇;中、長期而言則令日本經濟大幅波動。先是因日圓急速波動引發前所未見的資產泡沫,扭曲了日本經濟發展的步伐。到九十年代初泡沫爆破,日本經濟無以為繼,企業及個人負債纍纍,政府為了刺激經濟連年赤字。結果,日本陷入長達二十年的停滯,到現在仍未能找到帶動經濟持續發展的火車頭。
二十五年後的今天,美國顯然準備故技重施,希望凝聚各大主要盟友及經濟體的力量,促成第二次PlazaAccord。不過,今次針對的對象不再是日本或德國,而是中國;針對的不再是日圓、馬克,而是人民幣。只要看看近期美國朝野的動向就不難看出瞄頭來。首先是國會眾議院通過法案,要求政府採取貿易懲罰措施迫使中國政府改變政策,令人民幣加快升值。法案雖然仍要待參議院通過及奧巴馬簽署才能生效,或許未來幾個月會在「送院途中死亡」(送參議院途中)也說不定。問題是這個法案是極少數同時得到共和、民主兩黨支持的法案。換言之,兩黨決定矛頭一致向外,對準北京,奧巴馬政府想放軟手腳也不大可能。
前兩天美國財長蓋特納的發言更值得注意。這位向來慎言不搞對抗的「好好先生」忽然公開點名批評人民幣幣值偏低危害全球經濟復蘇,更指人民幣滙價是多邊國際問題,必須各國共同解決;而美國將會在未來的重要國際經濟會議如G7、IMF、G20峯會上要求重點討論人民幣滙價。
顯而易見,美國朝野對人民幣蝸牛般的升值速度已非常不耐煩,正準備效法八十年代中那樣動員盟友及國際力量,逼中國政府像當年的日本那樣承諾在某個期限內讓貨幣升值兩、三成甚至更多,好讓美國企業、貨品重拾競爭力,好讓美國能加快復蘇。
面對排山倒海的攻勢,面對越來越不利的國際形勢,中國政府自然不想太被動,自然希望爭取其他經濟大國如德國的支持,以免陷於孤立,硬食美國開出的價碼。溫家寶加強在歐洲的外交活動,突然訪問德國,打的正是這個算盤。
只是在人民幣滙價問題上,美歐日利益一致,都希望中國讓人民幣加快大幅升值,增強全球的購買力。只要這個格局不變,中國在未來的貨幣戰及國際經濟談判上處境顯然相當被動,要面對來自西方列強的龐大壓力。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