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禍積福 - 林夕

因禍積福 - 林夕

關於堆填區的「風波」,政府忽然延後14個月再議的做法,再沒有甚麼好說,只想到垃圾二字。
用堆填法處理垃圾,在垃圾還未化為填土之前所引發的問題,是永無止盡的。說難聽點,垃圾就像逝者,如川流不息,天天有來。
現階段可能沒有甚麼長治久安的對策,可以做的就是盡量不製造垃圾。除了廚餘,很多垃圾都曾經有它的功用,為世界及個人提供過服務吧。
服務期最短的,就是東西的包裝。這是老生常談。唯一要再談的就是購物後附送的小膠袋,談不上方便,拿回去想循環再用也沒甚麼好用,很誘人丟棄。另外就是影視店的產品,一般都有兩層保護膠紙,一副如臨大敵防菌入侵的架勢,買回去拆完再拆,這可說是最無辜的垃圾。
由包裝成為垃圾的,還比較容易眾志成城為環保而做到可減則減。包裝內的東西,對物主服務期較長,但又有幾多是由恩物而淪落成為垃圾的東西?所謂恩物,即非實用品,大多是「讓自己生活多些點綴」的但變賣無門的玩物,一件會過時的裝飾品,一個為慰勞自己辛苦工作而買回來的心頭好。這些都是較難根絕的遠期垃圾,除非所有人都能減物慾減到生活只剩一盞青燈的極端地步。還好,在香港,物慾有其天敵,就是萬金尺土。看見灣仔Queen'sCube的室內圖片,號稱四百多呎實用只二百多呎的空間,賣萬七元一呎,本來憤怒得要咬牙,但想到上車的人都呻無餘錢及餘物可買,買了也無處可放,也算是被逼環保了,這是最淒涼的因禍而積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