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地產代理老友寄語老樓,當人人都深信樓價不會跌的時候,便是跌市先兆。反之當市場仍有人不信樓價升勢持續時,樓市則健康發展。
我不知道這是甚麼理論,樓價升跌不是看需求數據、供應量和經濟前景嗎?為何看樓市變成估市,根據一般樓民入市行為作升跌判斷,其實好易估錯市。
多項因素推高樓價
03年本港經濟從低谷反彈,配合02年政府停止賣地,減少住宅供應,樓價急速反彈,引發大量需求。加上息口逐步回落,供樓平過租效應發揮,樓價持續攀升至今,更邁向97年高位。不過,97年高位僅是歷史,歷史可能在今明兩年改寫。
市民袋口財富增加,和購買力源源流入樓市,是鐵一般的事實,資金湧入樓市帶來更強的財富效應。不過經濟有盛衰周期,當資金市碰上政策市時,由於政策較慢熱,故初期充裕的資金還有對抗能力。若政府決心抑壓樓價的措施不斷推行,訊息深化市場,資金流動性隨時受阻,尤其投機性的資金在利潤收窄及成本增加後離場,樓價自然會調整。
在土地需求增加時,即使有地皮收回,繼續維持現有推地策略,將令未來供應有秩序增加,在可見未來的2至3年,新供應又會回復到每年兩萬伙的正常水平。不過,政府軟硬兼施,維持高地價政策,又使樓價難以下跌。
手緊買家風險增加
今時不同往日,土地機制讓市場主導,不像97年八萬五政策責在政府,現時由發展商評估是否需要勾地,供應話事權由政府主動變成被動,那便不會重蹈覆轍,變成跌市罪魁禍首而受人指摘。而在土地供應不斷增加,政策抗衡資金明年發揮威力的時候,樓價短期見頂機會大增,未有充足資金的市民膽粗粗入市,在高位接火棒下轉身較慢,風險亦因而增加。
劉兆昌
http://www.HKLa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