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期陶然主編的《香港文學》上有一篇文章「吃喝與書寫的平交道」,作者鄒芷茵是一位中大的博士生,在這篇文章中她講飲食及食評家種種,選擇了這樣一個有趣的題材,也在這方面大量搜集資料,不知道將來是否會歸納入博士論文之中,如果是的話,當中提及的人物,不少仍居港,可訪問他們,必有所糾正。
本來飲飲食食的文章,是專屬於一些食評家的寫作範圍,但是在台灣,有些編輯考慮到「文學性」,因此飲食文選中反而選入一些精緻散文家及詩人談吃的作品。後來才以文藝、廚藝為主,選入一些食家的文字,再後來索性發展成為一種全民寫作。所謂全民寫作,照我看是並沒有文字留存,而是一種民間口碑,其實在香港,所謂全民皆寫作的食經,只是靠一張嘴──那真是口碑,是平常消費者的口碑,而它的力量更甚於專家的文字。
大部份消費者光顧某些餐廳酒家時,根本不太相信某些報章雜誌上有名有姓的食評家介紹的內容及評語,或也有認為其中有詐;只是因為交情,只是因為名氣,有替人宣傳的嫌疑。某些食家只屬於半票食家,不完全是從消費者的角度或真正食評家的角度來介紹,有些還真是不夠資格稱得上是食評家,但這類專欄一度在香港報章雜誌獨霸一方。
你是否碰到過這種情況:某餐廳酒家因為公眾認得的面孔去幫襯,十分巴結落力,出品也加多幾分肉緊,價格更是特別關照,但若少了這類人的帶路,一切都不對勁了,尤其讀到特別推薦的文字之後才去幫襯的人更有上當之感。食物對某些人而言,不只是吃什麼,而是一種記憶,一種深情,因味道而湧現更多無以名之的歲月,多少事消逝如風,有些味道卻是永恆的懷念。
飲飲食食是讓人永不厭倦的題目,民以食為天,口之於味也有同嗜焉,在五步一酒樓,十步一茶館,大小酒家、茶餐廳林立的香港,每一個消費者都有資格成為美食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