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後,政府把金融機構攬上身,使多國政府皆面對嚴重的財政危機,所以,我曾稱這個為「金融海嘯續集」。鑑古知今,無論是以前或是現在,當政府面臨財政壓力,最終都逃不過「印銀紙」的引誘。
經濟經典讀物《MemoirsofExtraordinaryPopularDelusionsandtheMadnessofCrowds》(CharlesMackay1852,中文新譯本《財富大癲狂》也快將出版)有幾個有趣的故事:「法國密西西比事件」中,法國政府透過國家支持的印度公司去收購國債;「英國南海泡沫」中,南海公司不斷的批股集資去購買國債,使公司變為國家的最大債主。這些手段與現在各國所用的非常相似:金融海嘯後,美國聯儲局入股銀行,而銀行就轉手去買國債;中央滙金(中國國家公司)發債,以購買國家大型銀行的股票,而大型銀行也反過來買中央滙金的債券。
當今之世,實體經濟仍然疲軟,全球總需求不足,供應過盛,失業率高企,政府財赤大增而被迫縮減開支,於是一眾高官便着眼虛擬經濟。虛擬經濟泛指金融經濟和貨幣經濟,之前說過,既然信貸和貨幣是銀幣的兩面,故可統稱虛擬經濟,減息、量化寬鬆等只是其中的一些手段。看現今趨勢,全球掌管虛擬經濟的央行,都有很大的決心去創造信貸和擴大貨幣總量。
虛擬經濟泡沫促通脹
綜觀歷史,包括上述法英的經驗,玩虛擬經濟的後果,是引發社會不能承受的通脹(例如中國的資產通脹?),然後政府被迫戳破虛擬經濟泡沫,脫去國王的新衣,引發更大的通縮。
問題是,美國玩的虛擬經濟,是把整個世界也拖下水。美國是全球唯一能藉自己印銀紙,來迫使其他國家也要同樣印銀紙的國家,因為美金是全球最流通的貨幣。迫使其他國家貨幣升值、印銀紙、引發資產泡沫,便能反過來拉動美國的經濟增長。中國眼見前車可鑑,不想步日本後塵,抗拒人民幣一下子大幅升值,但這個策略所引發的資產泡沫,可能更大。
黃元山
中大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兼任講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
王良享、丁世民、溫灼培、羅家聰及黃元山專欄,將於周一至周五輪流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