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文學獎略薩浪漫寫實奪文學獎

諾貝爾獎文學獎
略薩浪漫寫實奪文學獎

南美洲的政治風潮,社會的貪腐和光怪陸離,人們的激情和想像力,都是孕育偉大作家的土壤。秘魯作家略薩(MarioVargasLlosa)繼承這傳統,他一邊積極參政,一邊創作打破現實、歷史和幻想界限的作品,終於摘下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成為歷來第八位中南美洲文學獎得主。
瑞典學院昨天(周四)表示,略薩在作品裏「對權力結構的描繪,對個人抗爭、反叛和挫折的鮮明意象」,都是他獲獎原因。瑞典學院常任秘書恩隆德更盛讚他是「西班牙語世界最偉大作家之一」,是個「天賦才華的說故事者」,所寫的總能觸動讀者。
但身在美國紐約講學的略薩謙遜地說:「我連自己獲提名也未想過。我想這是對拉美文學和西班牙語文學的承認,大家可為此開心。」略薩過謙了,他被公認是南美洲作家的表表者。

以文學創作抵擋「狗」的狂吠

略薩的名字,其實響亮得很早。他跟墨西哥的富恩特斯(CarlosFuentes)、阿根廷的科塔薩爾(JulioCortazar)和哥倫比亞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奎斯(GabrielGarciaMarquez),並稱為1960至70年代「拉丁美洲文學爆炸」的四大主將之一。四大主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都從個人經歷和對社會的深刻關切出發,以廣泛的文風文體,寫下一本本一篇篇的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劇作、隨筆、文評、報刊時評,多產非常。

「作家不可以變成雕像」

略薩的成名作是1963年的《城市與狗》。這本小說恍如他的文學宣言:他以自身軍校經歷出發,把主角當成自畫像,在軍校見識上流社會的偽善和糜爛,也看到貧苦階層的悲慘,他兩種社會面貌都不接受,遂以文學創作抵擋「城市」的喧鬧和「狗」的狂吠。
他曾說「作家不可以變成雕像」,所以他絕不故步自封,盡量嘗試不同體裁,盡量把筆觸伸延至更廣泛的社會現實。他會在《青樓》中,以一家妓院的興衰和五個人的故事,串起秘魯北部40年的社會生活史;在《愛情萬歲》中,略薩筆鋒一轉,寫青年作家追求姨媽,夾雜寫秘魯亂倫和虐殺黑人幽暗史的章節;《世界末日之戰》藉刻劃農民起義領袖、封建貴族和歐洲革命者三個主角,反思拉丁美洲的悲情歷史……
香港中文大學英文系教授DavidParker說,略薩在作品中表達了他對社會和世界的關切,也不斷探求以超現實想像表達更深刻的現實,不斷嘗試衝破小說的界限。香港大學英文系教授何漪漣認為,相對於馬奎斯,略薩的作品整體史詩感稍遜,魔幻現實和後現代風格也不算首創,但他覆蓋的文體和風格多,有自己的成就。

略薩上月在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獲頒榮譽博士學位。法新社

作品介紹

《城市與狗》
(TheTimeoftheHero) 1963年
略薩根據少年時在軍校的親身經歷寫成。「城市」指秘魯社會,「狗」指軍校學員,書中用了大量篇幅描述學員的醜惡行為,如毆鬥、賭博和嫖妓,揭示低下階層生存的艱難,但主角阿爾貝托在捍衞尊嚴和個人權利上堅決不肯讓步。

《青樓》
(TheGreenHouse) 1965年
通過妓院「青樓」興衰,描繪1920-60年代秘魯社會的生活,刻劃了印第安人如何反抗剝削和壓迫。「青樓」創辦人安塞爾莫是善與惡的綜合化身,亦是反叛人物,「青樓」的建立就是向社會宣戰,但亦注定他是悲劇人物。

《酒吧長談》
(ConversationintheCathedral) 1969年
以1950年代秘魯奧德利亞將軍(Odria)獨裁統治為背景,一個在獨裁政權當過保鑣和密探的人,跟一個父親依靠獨裁政權發迹、後來當了記者的人,在「大教堂」酒吧偶遇,討論政治和權力問題。全書以對話形式寫成。

《愛情萬歲》
(AuntJuliaandtheScriptwriter) 1977年
略薩以自己首段婚姻作藍本,講述年輕學生與大自己10歲的胡莉婭姨熱戀的故事。全書20章,單數章談該段的離經背道愛情故事;雙數章則是有關秘魯社會中亂倫、虐殺等故事。小說1990年改編成荷李活電影《情人有約》(TuneinTomorrow),由奇洛李維斯(KeanuReeves)主演。

《世界末日之戰》
(TheWaroftheEndoftheWorld) 1981年
以1890年代巴西「卡奴杜斯戰爭」為背景,當地農民和牧民,在馬西埃爾領導下建了一個城鎮,發動起義,政府四次派兵圍剿,雙方死傷慘重,最後政府出重兵對3,000起義者血腥屠殺,起義者奮勇作戰直至全部犧性。

歷來文學獎得主分佈地區

歐洲 82人
美國 8人
中南美洲 6人
亞洲 5人
(包括旅法中國作家高行健)
非洲 4人
澳洲 1人

高行健

今日公佈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