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雷曼倒閉,觸發了金融海嘯,恒指跌至10676,當日的G20會議,全球各國一齊救市,以量化寬鬆政策,大量發鈔,挽救燃眉之急。
當日的QE1,筆者認為絕對可以扭轉乾坤,皆因跌後的急跌,是「去槓桿化」推動而提早完成熊市跌浪。簡單地講,是Call孖展令股市跌過龍。
量化寬鬆的作用,是先填氹止血,再利用資金重新加大槓桿,推高資產價格,抽高股市、樓市,從而帶起經濟,令GDP增長。這是製造一個新的泡沫來挽救已爆破的泡沫。故此,當年筆者斷言,恒指10676已是熊市底,牛市已被QE1催生出來。
當日市場對筆者的看法絕對存疑,有云量化寬鬆未能救經濟,只會製造通脹,接着經濟便會步入冰河時期,步30年代大蕭條後塵。
然而,結果如何?泡沫真的製造了出來,經濟理論的因果關係被逆轉過來,GDP被股市、樓市的回升而抽高,在數據上確實出現了增長,但是在實體經濟卻毫無復蘇的眉目。
能救股市不能救經濟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大家被股市之上升,以及數據的轉好,而誤以為量化寬鬆會帶動實體經濟復蘇。當日筆者以醫治「沙士」為例,要救命就要打類固醇,但必定有後遺症,你能拒絕嗎?命就救回了,卻要捱「骨枯」之苦。
最終能否回復舊觀,一定要靠身體的調理。現時大家見經濟動力不足,一聽到話量化寬鬆,就以為跟去年一模一樣,其實只是再打類固醇,根本是落錯藥!
當日話QE冇用之人,今時今日竟將之奉若神明,真奇怪!QE是用來救信貸危機、救股市,但不能救經濟,若是有效,就不用QE2啦!打「嗎啡」可以止痛救急,但打得多就會上癮!
沈振盈
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