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金寶」泰國餐廳,吳少鸞才十二三歲,眼睜大大地,好可愛的一個女孩子。
「長大了想做什麼?」我摸着她的頭問。
「學爸爸媽媽,開餐廳。」她回答得快。
還是那個勸告:長大了才說,書讀完才說。
到大學去,唸的是中醫,我也感到驚奇。她是高材生,還被學校派到外國考察,畢業後,即刻和青梅竹馬的男孩子結了婚。
剛好雙親在九龍城打鼓嶺道買了兩個舖位,拗不過她的要求,讓她開館子,但是有個條件,就是不准做正規的菜館,順着她的興趣,經營甜品店。
「另一家相連的舖面,做什麼?」我問:「不如打通。」
「地方一大,更辛苦。」父母不許:「就讓她開雜貨店吧。」
甜品舖NotreCambo就那麼開業了,問她Notre是什麼意思。
「我們的。」少鸞回答:「雜貨店叫金寶泰越廚房。」
「為什麼不是什麼記什麼記,而是廚房呢?」
「裏面賣的,都是做泰國菜越南菜的食材,喜歡吃這些,又想親自下廚的人,都可以隨時來買,叫廚房比較貼切。」
今天又去一看,愈做愈有規模,各種異色情調的蔬菜齊全,要炒泰國炒粉PadThai的話,有乾貴刁賣,泡了水就可以炒,另有調味料出售。要包越南春卷嗎?米紙皮一包包,大的小的,任君選擇。
真是天下父母心,母親怕商品不夠多,還親自下廚,炮製了很多現沾現吃的醬料。
再到隔壁甜品店,當今已購入雪糕機,客人要吃什麼口味的水果,都可代製。
我看了說:「得到外國學習。」
「開了餐廳,還能放低嗎?」少鸞的眼睛又瞪得大大地。
還是媽媽愛女兒,吳太說:「誰說不可以?掛一塊牌子,說店主出國取經,不就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