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自願醫保計劃方向正確 - 盧峯

蘋論:自願醫保計劃方向正確 - 盧峯

從九十年代開始,政府多次推出醫療融資改革計劃,希望為日益龐大的醫療開支尋找額外資金,以應付人口老化這個長遠的問題,避免公營醫療體系不勝負荷。但不管是哈佛報告或頤康保障戶口或強制性私人醫療供款計劃都得不到公眾及立法會支持,不了了之,令醫療融資改革二十年來仍原地踏步,毫無寸進。
昨天,特區政府再就醫療融資改革推出新計劃諮詢市民。跟以往的計劃相比,新計劃比較實事求是,放棄強制供款式儲蓄措施,改為自願性的全民醫療保險計劃,利用供款上的折扣優惠、政府補貼及儲蓄成份吸引市民為醫療開支供款,減輕公營醫療機構的壓力,強化私營醫療服務。由於計劃尚有很多具體細節未公佈或未弄清楚,不容易全面評估它的可行性及作用。但從方向及原則上來看,建議的自願醫療保險方案總算走對了路,值得市民仔細研究考慮。
首先,新計劃放棄了強制人人參與的想法,改為讓市民自由選擇。要知道不同年齡、不同生活習慣、不同家庭背景的市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不同。剛進入社會工作的年輕人收入有限,對醫療服務特別是重症服務的需求較低,強制他們把收入的百分之三或五作為醫療供款令他們非常抗拒,認為對他們不公平。而對一些生活健康有良好儲蓄習慣的人來說,他們本身早有為醫療開支作準備,根本不需任何強制性方案。新的建議改為自願供款,不同需要及背景的市民便可以按本身的想法及需要選擇是否參與或何時參與,不用被迫跟其他人作同樣的決定。
另一點值得肯定的是新建議為市民提供了公營醫療以外的選擇,讓有準備、有能力負擔的市民可以較容易使用私營醫療服務。雖然目前市場上已有不少醫療保險產品,但由於產品主要針對個人情況設計,一旦市民健康有突變或患上長期病患,保費將會大幅飆升,甚至不容易投保或續保。建議中的計劃加強了規管,加強了「風險分擔」的成份,減低了保險公司面對的風險,減少了保費大幅波動或突然飆升的機會。對一般市民特別不希望長期輪候公共醫療服務的市民而言,私人醫療保險便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或可買而不可用的東西。
當然,推動全民私人醫療保險有它的代價,有它的後遺症,那就是整體社會的醫療開支會快速上升。對購買了醫療保險的人來說,多了保費自然不希望白白付出,自然希望可以用上某些服務。對私人醫療機構及醫生來說,反正醫療費用由保險公司負責,他們自然傾向用盡保費保障的金額上限,並可能因此而為病人進行不必要的檢查、化驗及其他服務。當病人、醫生、醫院都傾向多用服務時,醫療開支自然大增,連帶保費也會不斷上升,倒頭來加重了市民與整體社會的負擔。
另一個要小心注意的是公營醫療服務如何維持。我們認為,現行的公營醫療服務是一張重要的安全網,為所有市民提供基本但優質的醫療保障。不管新計劃能否落實,如何推展,這張安全網都不能收縮,政府投放的資源都不應減少。也就是說,新的醫療計劃絕不能成為政府卸膊卸責的工具!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