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才外流情況日益嚴重,香港、新加坡和中國都以高薪向台灣的學者專家招手,包括民航機機師、教授、在國際大賽上贏得冠軍的傑出運動明星、醫生、有執照護士、國際知名的研究員等等,其薪資都超過台灣給的三倍以上,福利待遇更是遠超台灣。
台灣大學入學考試,六十多年來一直是醫學院拔頭籌,最頂尖的學生都把醫學院列為第一志願。讀醫學院困難度高、學費昂貴、競爭激烈,是延續日據時代台灣學生讀醫的傳統。日據時代,日本統治者不歡迎台灣學生讀文史哲及社會科學,以免產生反抗意識,因此鼓勵學生讀醫科。這項傳統到了國民政府遷台後繼續沿襲,對學文科和法政科的學生和教授們嚴格監督管制,於是醫科就一直紅到今天。
壓力大且收入微薄
讀醫的成本遠高於其他科系。如果成本高的產品、價格也高,是符合經濟規律的話,那麼讀醫學院七年,加上嚴格的醫生升遷經歷,一個醫生所付出的金錢與時間成本遠高於其他行業,那麼醫生的收入應該成比例地多於其他行業。但是現在有兩種不正常現象在醫界流行:就讀內、外、兒和婦產科的學生減少,去讀整形美容的大增;外科、皮膚科和婦產科的醫生轉行做整形的也大增,使得救命的醫生人數減少,救醜的醫生大行其道。
原因是救命科的醫生壓力太大、工作辛苦、被控告賠償的風險很高,台灣沒有保險業願意承保醫療疏失險,醫生需打官司且自費賠償。整形醫生被告的風險比較低,又由於健保不給付需自費,因此收入高於醫院醫生。
醫生通常要在醫院打拼多年,升到主治醫生後,才會有高於外界行業的收入。但是在這之前收入相當微薄,使很多優秀的年輕醫生灰心喪志,中途轉行或出去做整形美容。也由於心中不平,有些年輕醫生便把持不住,可能會做些收取紅包等不法圖利的事。
造成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健保制度不健全。極力壓低年輕醫生收入的制度,使醫生的收入少到毫無尊嚴可言。一位台大的住院醫生說,某周末,他與妻子去逛街,看到豪宅出售,便走進去詢問。售屋小姐直接問他的行業,他說是台大醫生。小姐很有禮貌但直率地說:「不好意思,那就不要浪費你我的時間了,醫生買不起這裏的房子。」「這是第一次讓我覺得當醫生那麼沒尊嚴。」醫生說。
通常台大醫學院畢業考上執照的新進醫生,每天工作十五小時,晚上還睡在醫院裏,月收入僅有四到六萬元台幣(以下同)。很多新醫生說早知這麼少,當年就不讀醫學院了,去讀金融、管理、法律、獸醫都好得多。通常外科醫生切除一枚癌症乳房只能得到健保給付約五千元左右;而做一次電波拉皮美容就可賺十萬元。這樣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衞生署上周宣佈醫院不得巧立名目向病人收費,這是嘉惠病患的政策,令人欣慰。但要有好的醫療品質,醫生的培養和鼓勵是必要的;而台灣健保出名的廉價,絕不能建立在對醫療人員的壓榨剝削上。目前對年輕醫生和護士的低薪政策卻是趕走醫生的棍棒,也是逼着醫生去外國發展的推手,失去培養良醫的目的,將使全民未來面臨重要專科醫生荒的危機。
卜大中
台灣《蘋果日報》總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