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別懷念舊時大戲院的超等廂座有幾超然,但也有其不足之處:「以前戲院的石屎地板,會彈聲o架!散場時後巷又曱甴又老鼠!」入場人數不足,戲院更加要長進,靚裝、3D、甚至直播世界盃與酒吧和茶餐廳爭生意,革命背後只求個小陽春。
記者:蔡慧敏
攝影:梁細權
四個月速成
港產示範單位
在尖沙嘴TheOne的扶手電梯兜轉,去到6樓才見到百老匯,正好為逼真到暈的3D電影熱熱身。戲院剛於9月16日開張大吉,堪稱全港最新,連兩名負責的設計師羅靈傑(Ajax)和龍慧祺(Virginia)都未入去睇過戲。「以前第一次在昆明做戲院時好興奮o架!一早就去試睇。」Virginia說。「但我知道I和H兩行是最好的。」昆明之外,北京和上海的百老匯戲院都是出自二人手筆,如今回歸香港挑戰反而更大。戲院與商場合而為一,123456院化整為零,難復當年皇后的氣勢,先天不足惟有在設計上下工夫:「6間影院分佈在3個樓層,如何連貫、令人仍記得自己處身同一戲院之內?」3層之間還夾雜了健身室和家具店,他們以弧線作為母題,大堂以漩渦代替假天花,起伏有致:「方便維修,將來要加裝風嘴和燈都容易。」其餘兩層的牆身亦以弧線作呼應。老闆心目中的戲院要夠grand夠classic,來到售票處被那幅LED人造雨懾住!但更重要的是為樓底「增高」。門框「頂天立地」、海報燈廂做成鏡框的模樣、棄用假天花、金光燦爛之餘又要保青春增活力……雖然偷位和掩眼法都是在香港做室內設計的必備招式,但戲院的情況更複雜:「人流大,入場和散場那幾分鐘之間就百幾人出入;物料又要配合聲效;而且一間戲院最少要用上10年,要耐看又耐用……」設計過得自己、客戶和消防條例之餘,還要過專業放映員的一關:「戲院內的壁燈的排列最後也略有改動,避免遮擋視線。」租金昂貴,裝修當然越快越好,由構思、畫圖到動工不過4、5個月,港式示範單位極速誕生。
戲院華麗復興?
要數戲院的心思位,還有號稱全港最多的女廁廁格,「免得大排長龍要男士在等。」人人追求官能刺激,梅花間竹排列的音效震動座椅,就為配合年輕人貪新鮮的特性,「但老一輩的不習慣,要有選擇。」還有方便入場前等人、散場後吹水的酒吧。近幾年新開的戲院爭妍鬥麗,舊院亦陸續翻新。百老匯戲院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劉少文(Tessa)賣花讚花香:「這可說是由03年PalaceIFC開始的風潮。當時我們打破了戲院要拉布簾、黑麻麻的慣例,以simpleelegance取代。」其後開幕的TheGrand、UAMegaBox、機場4D巨幕等,莫不以又靚又潮的姿態出現。「現時睇戲是一套totalexperience,由上網訂票開始、來到戲院先喝一杯、到散場時也不必摸黑入後巷。」想當年入戲院是天大的事,Tessa兄姊眾多,有大量拉衫尾、坐大髀的觀影經驗:「以前拍拖一定會睇戲,周末睇戲周一就要買票;現在一打風戲院就好好生意,但以前是好好好好生意;要等到出糧才會一家人去睇戲;新年又是大排長龍。」但隨着迷你戲院興起,入戲院已變得輕鬆平常:「以前一套《亂世佳人》可以播足一年,但80、90年代影業蓬勃,無論荷李活還是港產片都有大量新戲等上畫,一間戲院只有一個大銀幕怎會夠用?」擁有6間、甚至12間院的Multiplex應運而生,令睇戲變得即興:「以前錯過了一場,可能要等兩、三個鐘,家最多等半小時。」
着到靚靚入戲院、「女仔肯和你睇戲等於接受追求」的光環不再,連座椅亦變得粗糙:「可能是因為Multiplex的座位大增,為了減省成本美國戲院都改用了布座椅。Palaceifc想用真皮座椅都好難找。」結果Palaceifc和TheOne的皮椅要出動到法國貨。雖然座椅華麗回歸,但從前動輒有逾千座位、無敵大堂的盛況難以再現:「如果要容納千幾人,消防條例的要求肯定好高。」TheOne最大間的戲院亦只有159個座位。「各院散場和入場的時間不同,加上好多人會在網上預先購票,巨型大堂亦不再是必需。」「小而美」成了戲院的新標準:「以前的戲院甚至會有大大條柱在中間!但以旺角百老匯為例,改裝後的座位的行距拉闊至1.2米,出入不用再縮腳。座位的數目減少了三至四成,但票房收入卻沒有減少。證明執得正,觀眾才不會摒棄你。」
3D確係freeD?
3D電影重新界定了「戲院觀影」和「住家播碟」的分別。《3D玉蒲團》的「3層樓巨胸」有幾爆,明年才有分曉,但3D肯定已成為入戲院的重要理由。「3D的潮流來得很快,由09年中的《冰河世紀3》開始,短短一年已成為主流。戲院的觀眾以18至25歲為主,貪新鮮是必然。」但Tessa強調,入場與否最重要還是電影的質素:「以只有2D的《潛行凶間》和以3D版為主的《反斗奇兵3》,入場人次其實差不多。」兩片在香港的票房收入分別為8,800萬和5,400萬。「其實我們的願望只是入座率不要下跌。自從3D電影流行以來,剛過去的暑假票房比去年升了一成多,以全年計,截至9月亦升了5-6%」
在IMAX放映的3D電影,效果比一般3D更強勁。UA擁有2間IMAX影院,副總經理黃韋琪表示:「IMAX戲院的收入可以佔一套戲的10%,一般戲院有2至3%已經好好。」票價較高、影期較長當然也是原因之一。但農曆新年的《阿凡達》戲票,居然要提早在去年聖誕時訂購,相當誇張。「證明觀眾覺得值回票價。《蝙蝠俠黑夜之神》中有6場戲以IMAX攝影機拍攝,而非靠後期製作做效果,就相當震撼。」一間IMAX影院的建造成本超過1,000萬,但更難的是找適合的地點。不是所有商場都能安置5層樓高的銀幕:「去年底開幕的iSQUAREUA由未建商場時開始,已傾了好幾年。」幾時會有下一間IMAX?似乎十畫都未有一撇。「3D電影新鮮感幾時會過去?去年票房增長有7%,但都是旺財不旺丁,入場人次的增長其實不是太鼓舞。」
點止睇戲咁簡單
海運戲院直播世界盃、MCL院線亦播放經典歌劇。這些都是3D以外,戲院數碼化的副產品。蘇施黃11月又會在TheGrand搞talkshow,戲院在睇戲以外,忽然熱鬧。洲立影藝總經理黃寶珠表示,早前MCL播歌劇的入座率達七至八成:「有很多多年沒有入戲院的人也重新出現,又有外國人dressup入場!」
總之多元化就是戲院的發展趨勢。11月德福MCL會變身成大專生的實驗場,兩日咁多。播放電影系學生的短片:「能在大銀幕發表作品畢竟是很鼓舞的事。」不以搵錢掛帥的,還有楊凡的崑曲紀錄片《鳳冠情事》和分享會。「戲院場地細,但細場有細場的做法,令交流更能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