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文大學醫學院近月引入第二代3D超聲波技術,協助微創介入治療俗稱心漏的心房間隔缺損,新技術提供更清晰的心房三維影像,讓醫生更準確知道缺損情況。現時威爾斯親王醫院逾九成心漏症患者均以微創手術治療,患者留院兩日已可出院,康復速度比以往的開胸手術快,但手術用的導管及堵塞器需逾五萬元。
堵塞器經導管插入大腿
初生嬰兒約有1%有先天性心漏,當中85%病童能活到成年。心漏即左右心房中間組織「穿窿」,左心房血液常錯誤流入右心房再到肺部,提升肺壓及加重心臟負荷。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林逸賢表示,如不及早治療,會引致心律不正及增中風風險,但如不照超聲波較難發現有此病症。
該系系主任余卓文稱,05年起中大已引入微創介入治療心漏症,逐漸取代開胸手術,至今已成功治癒75名患者,另有3人因心房肌肉太鬆弛、缺損大過40毫米或血管錯位等問題,只能用回開胸手術。微創手術只需將帶着鎳鈦合金網製成的堵塞器,經導管由大腿插入,在心臟超聲波協助下,植入心臟填補心房間隔缺損。
07年中大加入3D經食道超聲波技術作檢查之用,余卓文說,「如果有兩個窿,可以清楚睇到窿與窿之間組織有幾多」,看看應植入一個或兩個堵塞器。他指近月再引入第二代3D超聲波技術,令心房三維影像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