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旅行團去日本,在旅遊巴士掛上「香港團」的標籤,以免觸怒日本民間的反華情緒。香港人這樣一切割,引起爭議。
更要命的是「通識教育」,都以時事為題,這張卷如何答,令香港教師很頭痛。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一位中文系畢業的教師朋友很生氣,緊握拳頭,滿面通紅,唸出一堆中國成語:「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香港人有便宜時自稱中國人,有領土紛爭時卻要淡化祖國,太沒有民族觀念。」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幸好我也學過點成語,笑嘻嘻從倉庫裏找幾件兵器抗衡:「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香港到底是國際城市嘛,也沒有錯。」
「對了,」第三者插嘴:「馬尼拉大屠殺,香港人有心理創傷。日本人也不好惹,萬一上車一個持東洋刀的愛國武士,效法賓佬,把遊客當人質,刀架在導遊脖子上,喝令:再有什麼保釣船出海,馬上就來一場南京大屠殺。那時候,香港即刻分化:曾蔭權這次學乖了,不敢小題大做給日本首相府打電話,團友的家屬和電台名嘴,即刻破口大罵保釣英雄害死人,還有許多愛國同胞,認為團友為國捐軀的時辰到了,頭可斷,血可流,民族尊嚴不可辱。香港即刻大亂。」
「萬一在砍下三四顆人頭之後,菅直人首相,學着賓總三世,也面露奸笑,嘩,還得了,就會激發暴亂了。」我憂心忡忡補充。
標籤為「香港團」,有沒有「我不是中國人」的意思?上法庭打官司,只要律師以英式的理性思維,反問一句:香港有一家食肆,叫「上海老飯店」,請問是不是等同「本店並非出售中國菜」?就無罪了。當然,文化多元,以中國農民公審的方式來拷問,有不同的結論。
何況自稱香港團,也有風險。萬一旅遊巴士上的日本愛國刀手,他爸爸當年剛好一九四一年黑色聖誕的香島攻防戰死於英軍槍下,在金馬倫山犧牲,上海團、黑龍江團都沒事,香港團碰上了,他怒吼一聲,反而都死路一條。
至於「見人說人話,見鬼講鬼話」的走精面,也符合香港仔精神。譬如,香港有許多前殖民地爵士,在五星旗下,他們都識相地自稱「先生」或「行政長官」,但去倫敦購物或送子女進寄宿學校,當希斯路機場的白種移民官擺出一副嘴藐藐的臉孔,閣下必會聲明:我是Sir,或者CBE、OBE,以縮短入境的輪候時間吧?
中國文化,最重現實利益,中國父母都叫子女讀理工科,因為能賺錢,「香港團」的標籤從這個脈絡上,活命至上,沒有問題吧,香港的考試局官員,你們怎樣看?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