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第一波:混淆投資與支出的亞運 - 李兆波

理財第一波:混淆投資與支出的亞運 - 李兆波

政府計劃申辦2023年亞運會,有官員聲稱有關支出是投資,我對此並不認同。
諮詢文件指出,當中涉及約145億元的直接成本及301.7億元的其他資本性開支,以700萬人口及13年計算,每名市民每年為是次亞運會支出490元,由於金額是以現值計,當結算時會更多。
投資(investing)是指將金錢放於一些東西,期望升值及獲得收入,此定義可以在投資網站或字典內找到,而支出(expense)是指花費,是消耗性的,不可能帶來金錢收入,但可能帶來快樂。今次亞運就有資本性支出,是指建造場館等,這與一般人的住宅裝修一樣,不可能說成為投資。因為場館的收入不多,而且有龐大的折舊。

津貼市民做運動勝辦亞運

政府當年以股東身份建造地鐵,之後每年收取約20億元股息,以及從港鐵(066)上市中獲利,這是投資。政府也是機管局的唯一股東,近年也收取每年20億元以上的股息,這也是投資。而政府每年撥款予醫管局的300多億元則不是投資,因為都花在市民的醫療上。當然從廣義的角度看,此乃投資於健康,但過於寬鬆的定義,會把金錢亂花而找藉口。
政府犯的錯誤,與一般人不懂決定花費的先後次序同出一轍,而且以為是13年後的事,每人花費無幾而忘記了要問「為甚麼要花」這基本原則。與其說投資健康,不如鼓勵市民多做運動,如每人每年津貼490元,買運動用品或是租用運動場,為期13年,這效果可能比舉辦亞運會還好。
市民的醫療融資及退休保障尚未弄妥,現在想另起爐灶大花特花,「以後13年每人每日只是花1.4元…」,這很像某些硬銷而又邏輯混亂的廣告,家長斷不可這樣教子女花錢。

李兆波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