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由發現石墨烯的俄裔雙雄奪得,一眾研究宇宙的學者大熱倒灶,反映物理學評審標準,已從重視純理論或天體學,開始回歸實用主義。
踏入千禧年,不少物理學獎得主都是研究宇宙和萬物原理。2002年,三位美日學者得主是探測宇宙中微子的;2004年,三位美國科學家是研究粒子物理和「夸克」;2006年得主發現支持大爆炸理論的證據和星體形成的線索。但近年物理學獎評審標準似轉趨實用。去年「光纖之父」高錕與另外兩名科學家奪獎,是一大證明。2007年,費爾和格林貝格兩名得主發現巨磁電阻效應,讓電腦、MP3機、iPod體積減小,都是實用主義十足。
本報記者
物理學獎華人之光
高錕 2009年得獎,首創光纖通訊,掀人類通訊模式革命
崔琦 1998年獲獎,在量子物理學研究取得突破
朱棣文 1997年獲獎,發明用激光冷卻和捕捉原子的方法
丁肇中 1976年得獎,發現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
楊振寧/李政道 1957年得獎,提出弱作用下「宇稱不守恒」定律
《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