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Cult2:八十前行街找貨 靠鐵腳馬眼

代Cult2:八十前
行街找貨 靠鐵腳馬眼

資訊發達造就網上百貨,找貨源開拓市場甚至招攬人客,上網按鍵盤即成;以前沒電腦,就得靠信譽人脈,靠鐵腳馬眼順風耳,身體力行找來一件件貨品。上環五十年老字號「朱榮記」,由擔挑小販做到鐵皮屋再到地舖,第二代老闆朱耀昌說:「生意之道在於信。」

記者:趙志雄
攝影:陳盛臣,趙志雄

辛辛勤提貨 西環行到銅鑼灣

雜貨店給人的印象總是雜亂不堪的,很難自己找到想要的東西,上環「朱榮記」也不例外,一舖有幾萬件不同種類貨品。第二代老闆朱耀昌:「五十年代,爸爸在上環做小販,每天拿擔挑,前一籮後一籮,賣漱口盅、毛巾、牙刷等幾十種最易脫手的日用品。每早滿籮子貨去擺檔,黃昏時賣便宜點,街坊又幫他清貨,所以回到家籮都是空空的。當年水坑口街是集散地,由做縫紉、花牌、木屐、酒樓甚麼行業都有,爸爸就在這斜路擺地攤。」以前沒互聯網,電話通訊亦不發達,如何找貨源?「五六十年代的上環有很多廠做批發,爸爸住上環,親自走上廠取貨,當年交通不便,由上環走到西環已經很遠了,所以很少過海去九龍找貨。同行如敵國,做生意最重要是人無我有,有些行家覺得西環尾很遠,就不去了,我爸爸知道那裏有瓷器,幾辛苦都運回來賣,結果我們有得賣,人家就沒有。」
六十年代,朱爸爸不再當擔挑小販,已有間鐵皮屋賣貨,下雨天可照做生意。「後來很多廠搬離上環到九龍,爸爸繼續四出尋找新貨源,例如聽六姑說哪裏哪裏有毛巾批發,他便去看看,有時會去到銅鑼灣。日子久了,街坊跟爸爸熟絡,叫他朱榮,買牙刷,去找朱榮啦。他還會去西環碼頭的洋行提貨,有舶來貨嘛。」七十年代,朱榮記終於有瓦遮頭,賺夠錢開地舖,那時候他的貨品已經過千了,由膠類、銻類、燒青、瓷器、木家具和竹藤都有。「燒青即搪瓷,搪瓷刀你聽過,最近很多人買的那種,切完蘋果果肉不會氧化。五六十年代已興用搪瓷煲,裏面是金屬,外面是瓷,跌爛了會見到青色,所以叫燒青。還有銻煲,一跌就凹。」

■朱耀昌說:「爸爸行街找尋貨源,當年由上環走到西環,已經很吃力。」

與行街成為深交

有了地舖,「朱榮記」貨種更多了,不少俗稱「行街」的推銷員開始找上門,「他們向爸爸推銷貨品,若爸爸認為值得賣,就會留些貨在舖頭賣,有時會先賒數,到貨品真正好賣就會給錢予行街。透過行街,爸爸又認識到批發公司,公司老闆們有時會拆夥自組新門戶,又變相有更多新貨源,人脈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那年頭如何推銷呢?「那時不興飲茶食飯交際的,見面閒話家常。我們在店內開飯,有時行街叔叔經過,便叫叔叔一起吃飯,有些行街更成為爸爸深交,看住我長大呢,大家互相信任,哪似現在會怕人家走佬?最緊要準時給錢和交貨,大家都講信譽,就算是賒數也不怕。」
現在沒這支歌仔唱了,網上買賣也好,三口六面講口頭承諾也好,都不如現金最均真,「現在有些人要求一次過給現金,收了錢就跟你沒瓜葛,毌須負責了。」無論買貨還是賣貨,他都是盡心盡力的,「爸爸教落,人家買了家具,我就得教人家用,買完拿回家不明白,也可打電話來再問,問到識用為止。除用法,我還要知道些典故與客人分享,例如『劏豬』,七十年代興塑膠,這個豬仔錢罌很經典,儲滿了就要剪開,即『劏豬』才拿到錢,在中國傳統中,豬代表大富大貴,古時有十隻豬等於有十層樓了。」昔日人情味一去不返,如今顧客買完就走,朱耀昌想起舊日情,不禁感慨。現在店舖長期保持有幾萬件貨品賣,因貨不多,就不能在市場生存,單是一個碗,也要有幾十種款式,「其實實惠、日本城影響我們不大,因他們賣的是簡單大件的貨,我賣複雜的,罕有的。」沒錯,真正淘汰舊店的,其實是地產商和城市發展。

■七十年代頭朱耀昌在店舖玩耍,與二哥留影。

■七十年代尾朱老先生在店舖留影,可見到堆積如山的膠桶和火水爐。

一店舊物

01.老鼠籠$25,六十年代太平山老鼠為患,捉到毒死和打死的老鼠,會掛在街燈的特設範圍。

02.暖水壺$168起,港產駱駝牌出品,保暖功能奇佳,花紋圖案夠懷舊,還有大大個金色駱駝Icon。

03.洗衫板,有了洗衣機,大家已忘記手洗用的木製洗衫板,其實洗得更乾淨,大$98,小$89。

04.雞公瓷壺$24起,跟雞公碗一樣,有農家鄉村味道。

05.數百款碗,單是同一大小的碗都有幾十種選擇,以多取勝,對抗大型連鎖家品店。

06.銻盆$350起,港產三環牌出品,輕身多用途,五六十年代家庭必備,唯一壞處是易跌凹。

07.火水爐$178,六十年代興用火水爐,家家戶戶必備,火力夠猛,之後才有石油氣爐。

08.瓷枕$168起,藤枕$38起,不少老人家現在仍堅持用硬身瓷枕和藤枕,據說夏天用更凉爽,不過不能玩枕頭戰。

09.豬仔膠錢罌$12起,中國人視豬為富貴象徵,儲錢器皿也用豬造型,紅色代表吉祥,是七十年代產物。

10.鐵皮信箱$59,六十年代很多唐樓沒有信箱,要買一個掛在門口,供郵差放信。

11.馬什$268,這不是尼龍床,是可拉可摺的多用床,王伯伯專誠來買:「坐它小睡夠凉爽,還有得試坐呢。」

顧客點睇

■玩呼拉圈的街坊Hillary:「喜歡到這些地道小店買東西,感覺很融入社區。」

■(左)劉小姐:「買米通瓷碗,用這類碗盛飯比膠碗更衞生。」

■兩位小姐來買飛行棋地毯回家擺設,選了十數分鐘終找到心頭好。

■街坊Sean:「我喜歡到老闆那裏買東西,他是Niceguy。」

(上環水坑口街26號地下/25458751)

辦館轉型只賣酒

辦館與雜貨店相似,所售貨種較少,主要賣吃,所賺不多。開得辦館的,只望討口飯吃,不望賺大錢,如七十年代開業的「寶源辦館」,第二代老闆王先生說:「當年阿叔開這辦館,想法是好過打份工,米油鹽、米酒、汽水、零食和玩具都賣。當年附近有小學,門前有賣菜小販,隔鄰是牛肉檔,非常熱鬧,我廿多歲就到這幫手,轉眼就廿幾年。」以前附近有大牌檔做消夜,現在沒有了,連小學也搬走了,昔日放學鐘響學生來買汽水、看玩具的畫面不再。
現在辦館主要售賣葡萄酒、XO和白蘭地,已沒有米油鹽,王生說:「現在主要賣酒,有客人喜歡喝烈酒,以前很多街坊來買玉冰燒、九江雙蒸、岐豐玉等國產酒,去附近桂月、萬花紅等酒家呷幾杯;現在多人來買紅酒,還有不少外國人來買XO。」一邊說話,一邊被他們養的貓MiMi吸引,王生說:「以前開辦館都慣養隻貓,有牠就可趕走蟑螂、老鼠,要不然一箱箱薯片都會穿了一個個洞,只要養隻手腳乾淨眼晴有神的貓,牠就能管用。」

■王生廿多歲時幫手打理辦館,如今已廿多年,成中年人了。

■辦館大部份地方用來放紅、白葡萄酒,還有XO、白蘭地等烈酒。

■櫃架有大排金波酒、蛤蚧酒等補酒,但已變成封塵陳列品了。

■辦館還賣玩具車,問題是,還會有小朋友入舖嚷着要買嗎?

■比起一般辦館格局,寶源辦館的門面算整齊了。

■辦館養的花貓Mimi,非常溫馴,不怕陌生人,但就會趕盡害蟲老鼠。

(中環士丹頓街52號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