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時在香港書展看到內地出的一本書:《感動世界的50首歌和他們背後的故事》並附CD,因裏面收有《WhereHaveAllTheFlowersGone》這首歌,使我想到歌詞中反復吟唱的Longtimepassing,Longtimeago這兩句,對我來說,年輕時被這首歌掀起的激情,也已經「時光流逝」「許久以前」的事了。
除了那兩句的重複之外,這首六十年代的美國反戰民歌的歌詞我仍記憶猶新:「花兒哪裏去了?少女採摘去了。/少女哪裏去了?到男孩子那兒去了。/男孩子哪裏去了?男孩子去了當兵。/士兵哪裏去了?士兵都到墳墓去了。/墳墓怎麼樣了?墳墓長出花來了。/花兒哪裏去了?少女採摘去了·······」
當年聽不厭而且總是觸動心靈的,是民歌手鍾拜阿絲(JoanBaez)那極特別又動人的聲音。在愛國反美意識下,我那時還用這首歌的題目《花兒哪裏去了?》寫過一篇小說。
我在書展把這本書買回來。書中講這首歌的故事,介紹鍾拜阿絲的生平和她反戰民謠所引起的風潮。不過最近把CD拿出來聽,卻發覺不是鍾拜阿絲唱的,我聽出似是「四兄弟」(TheBrothersFour)所唱,唱的也很好。
這首歌雖在反越戰年代被唱紅,但實際上原創作及演唱者是美國民歌元老大師比特史格(PeteSeeger),是他1956年譜成的作品。歌詞內容取材自俄國的劃時代小說《靜靜的頓河》。它傳達的也是反戰訊息。只不過當年爆紅是因為反越戰的激情,而我今天聽來,卻有另一番滋味:它更深層的意思是人生與自然的天道循環:花兒,女孩子,男孩子,士兵,死亡,墳墓,花兒······,循環不息,戰爭戰爭,爭來作甚?原歌中重複的一句是:Whenwilltheyeverlearn?人類什麼時候才學懂這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