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金融海嘯突襲全球,各國政府不分你我,攜手合作放寬貨幣政策以及推出財政刺激措施,降低這場百年一遇危機的破壞力。現在各國都認為危機漸漸遠去,又再一次將目光放回自己的國家利益上,以至爭相令本國貨幣貶值,欲刺激出口及貿易,令國家經濟持續增長。可惜的是,在國際貨幣戰爭中,從來沒有國家可以全身而退,所有國家都會成為輸家,回顧歷史,為這種戰爭付出的代價十分大。
市況波動現金難為王
這場戰爭正式進入白熱化階段,是市場幾近確定美國聯儲局將推出新一輪量化寬鬆政策(QE2.0)振興經濟,美元自此一直下滑。著名對冲基金經理泰珀(DavidTepper)最近發表了一番言論,惹起各經濟分析師熱烈討論。他認為,儲局的QE2.0政策將創造雙贏局面,因資金氾濫無處可遁,只會推高資產價格;經濟好轉,企業將享有豐碩成果,屆時逐步退市,也不會對股市構成大影響。
大淡友羅森伯格(DavidRosenberg)當然不認同。他指出,聯儲局在海嘯發生後,大規模買債進行量化寬鬆(QE1.0),經濟至今都未見好轉,為何QE2.0可扭轉頹勢?
不過,他忽略了日本央行9月中作出六年來的首度干預滙市,揭開貨幣戰爭的序幕,投資者對貨幣失去信心。不持有現金並非對經濟基本因素有信心,而是對貨幣失去信心。所以短期內股市有繼續上升的動力,但由於資金嚴重過剩,市況將越來越波動,現金暫時難以為王。
印鈔機是這場戰爭的主要武器,哪國的印鈔機印鈔速度最快,就會成為短暫的贏家。不過,長遠而言,貨幣終不能無止境貶值,當各國大量印鈔一段時間後,滙率將維持不變,全球貨幣供應金急速膨脹,在此情況下,印鈔再也不能刺激實質經濟增長,卻導致通脹到臨,亦即經濟學家視為最棘手的滯脹問題。
當貨幣貶值失去刺激經濟的效用,國家就會開始築起貿易壁壘,實行保護主義,與限制資金流動,嚴重損害國際間經濟活動。現時,坊間已出現「《斯姆特-霍利關稅法》(Smoot-HawleyTariff)是否重生」的討論。
貨幣貶值貿易戰風險增
美國國會在1930年通過此項惡法,該法例讓逾兩萬種入口商品的關稅,增加至史無前例的水平,全球貿易頓時大規模收縮,此惡法可說是當時環球經濟陷入大蕭條的主因之一。
最近,中國與美國在貿易問題上各不相讓,上周美國眾議院大比數通過針對人民幣滙率的議案,中國商務部亦決定,向美國進口雞肉徵收50.3%至105.4%的最終關稅。幸好這種貿易爭論,暫仍只限於中美兩大國之間,還未有擴散迹象。
不過,若兩大國在貨幣問題上擦槍走火,影響將是災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