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Cult1:80後3D鬼片 飛曱甴撲埋身

代Cult1:80後
3D鬼片 飛曱甴撲埋身

十月鬼節,鬼片倍添商業價值,少男少女買票入場志在被嚇驚,一邊看到面青青,一邊感受集體尖叫聲。不過80後觀眾,看得鬼片太多,再來《陰陽路》式傳統青面鬼已不夠驚嚇,惟有玩3D《童眼》跟貼潮流,要成隻鬼飛埋身,刺激過坐過山車。

記者:趙志雄
攝影:梁細權

驚嚇場面似坐過山車

向來覺得看武俠片是宣洩自己的正義感;看悲情片是釋放同情心;偏偏看鬼片最犯賤,越怕卻越要看,這才叫刺激,真是自找苦吃!難怪彭氏兄弟說:「現在觀眾入場就是要你嚇他們,最好一場有四、五個驚嚇位,成功嚇到他們叫個夠本,這齣戲才抵看、值回票價。其實這跟坐過山車沒有分別,看鬼片是官能刺激,用來宣洩情緒,是商業娛樂片,主要觀眾對象是年輕人。」香港觀眾看鬼片需要甚麼,問他們最好不過,近十年,兩人是最盛產驚慄片的導演,由《見鬼》系列到《鬼域》,雖不是每齣都有口碑,但銀幕上「彭氏兄弟」四字足以令觀眾想起:有鬼!「現在觀眾看得太多經典電影,熟悉甚麼時候有驚嚇位,你不易嚇倒他們。例如幾年前我入戲院看重新剪輯的外國經典鬼片《驅魔人》,片中有一幕整個人頭360度在轉,有觀眾竟然笑了出來,二十多年前看時是很恐怖的,還有一幕有個人像蜘蛛般爬行,現在都已經out了。」彭順記得二十多年前看許鞍華的驚慄懸疑片《瘋劫》,嚇得他生病發燒,「當年看完真的很驚,那個氣氛營造得好,就算現在觀眾看也會驚,但要重拍的話,拍攝手法和節奏感都要改變來迎合現在的觀眾。相比以前港產鬼片,慢慢『煲』出氣氛,二、三十分鐘嚇一嚇,現在就要節奏快,十分鐘一個嚇位。驚慄片有三大元素:第一是鬼,第二是怪物,第三是殺人犯。將三個元素放在同一電影中,當一套娛樂片來看,是挺抵看的。」以前拍鬼片,燈光多是又青又紅,現在卻少之又少,他們表示:「觀眾已經看膩了這些,今次拍3D鬼片,讓人有置身其中的現場感,不單止見到,還摸到鬼。還有,很多人都怕曱甴,會飛的更恐怖,故我們用CG做了隻曱甴從銀幕遠處飛過來,讓觀眾感覺面前有曱甴飛過。」

■許鞍華的《瘋劫》不是鬼片,但是港產驚慄片的經典作品,更被視為七十年代尾香港電影新浪潮代表作。

■彭發:鬼片節奏要快,十分鐘一個嚇位,拍3D鬼片要觀眾有置身其中的感覺。

■彭順:年輕觀眾三五成群入場,目的就是要你嚇他們,要夠刺激這齣戲才抵看。

為大陸市場鬼片沒有鬼

80後認識陰曆計法、輪迴轉世等靈魂鬼神之說,大多從港產鬼片學來,因以前故事總包含殯儀館、茅山術、陰陽眼等偏門知識。不過近年港產鬼片則少講偏門話題,彭氏鬼古就是例子,故事較寫實生活化,加上日、韓和泰國鬼片在香港都有市場,是否代表傳統鬼古已過時了?彭順說:「不覺得中國鬼古不吸引,只是其他導演做了,我們就拍另類一些。例如中國人的紙紮世界以往拍了很多次,今次我們就用3D去交代。港產鬼片減產是因為現在電影要顧大陸市場,而鬼片一向被國內電檢禁止上映,所以很少投資者願意投資港產鬼片,除非你拍主角以為有鬼,但其實是沒有鬼的故事,就可以了。」彭氏鬼片女主角由李心潔、江若琳、到楊丞琳,女主角必要眼大夠表演得驚嚇,負責尖叫但不能亂叫,叫得多觀眾又不會驚,男主角就充當英雄救美的角色。兩人強調:「鬼片故事要天馬行空,要新鮮感,但同時要走入觀眾生活,讓鬼出現在日常的地方,如《見鬼》的電梯你日日都搭,會有共鳴才感受到恐怖。」沒錯,個個朋友說當年看完《見鬼》坐電梯即心寒。

■《見鬼》中電梯一幕,李心潔瞪大眼睛,老伯鬼魂飄過,非常驚嚇。

■《見鬼》中電梯老伯鬼魂飄過,腳不及地,飄到李心潔背後。

《童眼》故事簡介

常聽說狗有靈性,能見到邪魔鬼怪。一班年輕人去泰國旅行,但遇上泰國示威暴動,機場被封,他們被迫在一間舊酒店留宿,不斷遇上怪事甚至失蹤,主角Rainie(楊丞琳飾)由三個奇怪小朋友帶路,他們養了一隻可以見到靈異怪事的狗,能見到鬼,逐一解開懸疑謎團。

主演:楊丞琳、江若琳、余文樂、林家棟、谷祖琳

上映日期:10月14日

■《童眼》

■《童眼》中的鬼上身造型,不玩爛面青光,簡單而恐怖。

舊港產鬼片更恐怖

香港電台節目《一口戲––貪新戀舊》主持阿O,鍾情看鬼片,「最記得中學時看過一齣《再生人》,見到有林子祥,所以不會估到是鬼片,豈料有一堆木頭公仔跟回魂有關,看完戲仍揮之不去那些公仔樣貌,還發噩夢。現在看來,以前的港產鬼片營造的氣氛更恐怖,像《凶榜》很成功。現在的鬼片就太抄襲荷李活式B級片,往往觀眾可預算頭兩次不是真嚇,第三下才是。」身為80後,他覺得現在年輕觀眾看得太多戲,更大膽,港產鬼片不夠吸引,「很喜歡《見鬼》但就對《見鬼10》很失望,有一幕籃球變了陳柏霖人頭,應該是punch位,但我竟笑了出來。」比較日、韓、泰國鬼片,他認為泰國鬼片最驚嚇,「你總覺得泰國是有鬼的,地方陰陰暗暗,不敢住酒店的最後一間房,就算醫院也遠比香港的瑪麗(醫院)陰森。」

■阿O覺得《見鬼》後,近年沒有吸引的港產鬼片。

■鬼后李心潔眼大,做出驚嚇表情時,面部肌肉表演出一種電影張力,令觀眾能代入其中,圖為《鬼域》中的劇照。

■《見鬼10》的海報設計玩特技,富現代感得來商業味濃。

■《凶榜》海報用綠光加上秦祥林大頭,詭異字體更加有恐怖氣氛。

街訪觀眾點睇
學生Finger:

「看過《見鬼10》,怎樣會這麼好笑,外國鬼片結構跟香港分別在,前者是心理戰,不信靈異事,後者是玩鬼,真實個案。雖然少看,但我喜歡香港鬼片。最記得《陰陽路》的羅蘭姐,一個教徒變龍婆,反差大,非常搞笑。」

學生NC:

「記得《恐怖熱線之大頭怪嬰》結尾生了個嬰兒出來,但鏡頭搖來搖去,不知道發生甚麼事,令人很驚嚇。外地鬼片製作大,美指特技都真實,但如果要選來看,我選港產因為喜歡它夠Raw。」

學生Lego:

「細個看《陰陽路》系列,羅蘭姐一出來就驚,現在大個了看《見鬼》也不會驚。港產鬼片故事更具真實感,外國的你不知道是真還是假。」

學生陳先生:

「怕鬼所以很少看鬼片,覺得香港鬼片沒有外國的恐怖。」

學生譚小姐:

「《見鬼》有一幕李心潔望鏡見不到自己樣子,見到女鬼,最恐怖。」

經典鬼片重溫

1.《幽靈人間》(2001)許鞍華作品,最深刻是谷祖琳的白面女鬼在生活中的地鐵中出現,甚有共鳴。

2.《恐怖熱線之大頭怪嬰》(2001)鄭保瑞導演,在一班年輕卡士演員,加上本地電台故事,意料不及地充滿鬼異氣氛。

3.《三更》(2002)陳可辛作品,是港、韓、泰的合拍鬼片,三個故事風格迥異,口碑票房雙收,亦令黎明封金馬影帝。

4.《異度空間》(2002)羅志良執導,張國榮和林嘉欣主演,除女鬼場面驚嚇,內心戲更令人不寒而慄。

5.《見鬼》(2002)彭氏兄弟作品,被視為二千年後掀起新鬼片浪潮的代表作,口碑票房雙收,令李心潔封金馬影后。

6.《恐怖熱線2之熱血青年》(2005)鄭保瑞導演,三名擁有特殊血型的青年能互相感應,卻遇到靈異事件,拍出港產片少見的恐怖氣氛。

7.《深海尋人》(2008)徐克作品,焦點在大部份時間講主角撞鬼,最後卻說是幻覺,應該是因考慮大陸市場。

8.《童眼》(2010)彭氏兄弟作品,是首部3D港產鬼片,故事關於一班年輕人去泰國旅行撞鬼。